第304章 丹书铁券,那玩意儿真的有用?(1 / 2)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面临的内外环境都相当严峻。

对内,依旧有五代十国以来武臣弄权的传统局面,同时还有各种叛乱。

在外,北方还有强大的辽国,以及在其控制下的北汉;南方也存在着多个割据政权,如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

“陈桥兵变,大宋建国,

但昭义节度使李筠,却公然反对新政权。

李筠乃是后周的一员悍将,

他先后历经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政权。

郭威称帝后,提拔李筠为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

长期担任昭义节度使,积累了强大的实力,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地方诸侯。

赵匡胤发起政变,成功夺取政权后,开始积极拉拢地方势力。

在这个随时都会‘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里,

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向新的中央政权表示效忠,

唯独昭义节度使李筠,始终没有丝毫动静。

赵匡胤知道李筠实力雄厚,

于是便主动拉拢,

许以李筠高官厚爵,

派使节抵潞州,加封李筠为中书令。”

“可在宋太祖的使节抵达潞州后,

李筠却出人意料地在招待宴会上,令人请出了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画像,并对着画像放声大哭。

这一举动,显然表达了他对新政权的不满和拒绝归顺的态度。

李筠的不满不仅源于他对后周的忠诚,更因为他无法接受赵匡胤这样的后辈凌驾于他之上。

同时,他也察觉到,

中书令的职位虽然看似是升迁,

实际上却是想要剥夺他的兵权。

作为一方诸侯,怎么可能看不到这里面的陷阱。”

“在明确了解到李筠拒绝归顺北宋的态度后,

北汉皇帝刘钧秘密派遣使节与李筠会面,

邀请他一同起兵反抗新兴的大宋政权。

于此,建隆元年(960年)四月,

李筠与赵匡胤之间的战争,爆发了!

李筠本就实力强横,

再加上背后有北汉相助,

非正常女天师

北宋的形势顿时变得严峻起来。

赵普看到了自家的劣势,于是强烈建议宋太祖赵匡胤亲自出征,自己愿意随军同行。

赵匡胤接受了他的建议,但安排赵普留守京城。

然而,赵普坚决请求随军,赵匡胤最终应允。”

“与此同时,李筠因获得北汉政权的支持,而显得信心满满。

并且在他看来‘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吾旧人。’

意思是他觉得自己跟世宗义同兄弟,

军中许多老人都是自己的熟人,

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荣的大旗为号召,

后周的旧将以及禁军官兵一定会临阵倒戈,推翻赵匡胤的统治!

然而,李筠的判断完全错了。

李筠是李筠,

郭威、柴荣是郭威、柴荣,

旧主的权威,并不会简单转移到另一个人生。

而且,赵匡胤早已对后周旧将恩威并施,分化拉拢成了自己人。

那些后周旧将有的继续担任原官职,有的甚至还得到了提拔。

所以试问还有人,愿意想着为后周效忠呢?

面对李筠的叛乱,赵匡胤早已做好充分准备。

当战火燃起时,

他便马上派出大将石守信、高怀德领兵出征。“

“再看另一边。

李筠虽然得到了北汉的支持,

但他与北汉之间的矛盾,也很快暴露了出来。

北汉与后周本是世仇,

而李筠又口口声声自称后周遗臣,这便引起了北汉皇帝刘钧的强烈不满。

同时,刘钧又向李筠军中派遣了一名监军,

这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