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继续直播,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深夜,
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胡兵组成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
催动渔阳鼙鼓,
掀起了震动史册的‘安史之乱’!
天下承平日久,
百姓累世未经兵灾。
因此,当他们看到叛军那‘烟尘千里、鼓噪震地’的威势时,
顿时便吓得六神无主、心胆俱裂。
沿途地方官或望风而降,或挂冠远遁,或被叛军擒杀,
无一能对安禄山的兵锋造成一丝有效的迟滞。
焦头烂额的老皇帝李隆基,
急忙发布勤王诏书,命令各地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叛军攻入长安。”
“在此危急关头,
由于曾经长期负责北疆防务,
所以已年近六十岁的郭子仪被紧急召回。
他被朝廷任命为代理朔方节度使,负责从东面袭击叛军的侧翼。
这位本已退居二线的老同志,
竟然因此迎来了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开挂时刻!”
“提到‘安史之乱’,不得不再多提两句。
‘安史之乱’源于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专宠,对奸臣的信任,以及对朝政的忽视,结果导致了大唐朝廷的腐败。
而唐玄宗李隆基又在边镇设立了十个节度使,
总兵力近五十万,
但中央禁军却仅有十余万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
节度使逐渐获得了行政和财政权力,
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在安禄山造反之前,
皇太子和宰相,其实都已察觉到安禄山有造反的苗头。
杨国忠(算是干了一件人事)多次上疏揭示安禄山的野心,
这使得唐玄宗李隆基,也终于开始感到不安。
为了试探安禄山的真实意图,
杨国忠向李隆基建议召其进京,认为如果他有意造反,就会因心虚而不敢前来;
反之,如果他心怀坦荡,就一定会应邀前来。
李隆基采纳了这个建议,下旨召见安禄山。
不久,安禄山竟然真的如期进京,
这让李隆基心中的大石落地,
他庆幸自己没有错怪安禄山,于是在华清宫设宴款待。”
“酒酣耳热之际,安禄山突然在唐玄宗面前放声大哭。
一边哭,他还一边抱怨自己作为蕃人,受到了歧视。
虽然他没有什么学识,
但唐玄宗并不嫌弃,还不断地提拔他,
可杨国忠等人却对他无端仇恨,
于是请求唐玄宗为他主持公道。
这一番动人的哭诉,
让唐玄宗对安禄山产生了更深的同情和信任,
甚至最后还授予他左仆射的高位。”
这时候,就连狄仁杰都忍不住诧异道,
“这安禄山竟然还真的敢去京城?看来是我小瞧了他啊。”
武则天沉吟片刻后,说道:“安禄山奸雄之资,看来安史之乱,不简单啊!”
与此同时,
上了昏庸皇帝榜单的李隆基,此刻正咬牙切齿的问道:“安禄山找到了吗?”
姚崇躬身行礼道:“回陛下,尚无消息传来。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继续找!不把他碎尸万段,朕誓不罢休!”
“微臣领命!”
……
视频继续播放,苏治解说道,
“安禄山离开京城后,这才显露出他内心的胆怯。
他担心杨国忠在路上设有埋伏,
因此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范阳老巢。
安禄山在京城的出色表现,使得李隆基对他格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