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巡视安国(2 / 2)

朱儁回答道:“当初,生活在这里的胡人部族,不是被我们消灭了,就是被我们打跑了。那些跑掉的胡人部族,有不少跑到北海区域去了,又被我们打了一回。还有一部分胡人部族,往更北边跑了。据传闻,这部分胡人部族,趁着寒冬,洋面结冰的时候,跨过了海峡,去了大洋东边的那片大陆。这两年,宁州十分安稳,并没有胡人部族来骚扰我们。”

吕布琢磨了一下,大洋东边的大陆,难不成是跑到北美洲大陆去了,那里现在是印第安人的地盘吗?

那里也是一片好地方啊,要不要也占下来?唉,算了,一时半会的也吃不下这么多,消化不了啊,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别说那片大陆了,就宁州这边要发展起来,都不容易。

现在宁州的老百姓,都还是靠着当初超级优惠的土地政策吸引来的。

即便是这些土地政策,到现在还在推行,但是已经吸引不到多少老百姓来了。

这几年,宁州的人口,都是靠着出生率,才有了那么一点增长,保持着人口总量。

宁州这边产业也不多,除了放牧和种植这样的农业产业,其它的产业发展得最好的,就是肉干、肥皂、奶糖和烈酒火烧云。

大型农场里,每年的产出的牛奶和羊奶,都制作成了奶糖。每年宰杀大量的牲畜,肉类制成了肉干,油脂制成了肥皂。还有大量的粮食,除了留够安国自身的消耗外,其余的都酿成了火烧云。

肉干作为军粮,除了供给安国士兵自用外,主要也就是卖给其他的各路诸侯。

而肥皂、奶糖、火烧云,依托着安国强大的销售网络,不但卖到了大汉各地,连远在西域的各个胡人部族,都有辽东商行运送着商品去售卖。

这三样产品,就是宁州经济的三大支柱了,让宁州在养活自己时候,还能有余力,向安国上缴大量的财政收入。

吕布对宁州目前的发展状况还是很满意的,宁州能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还能有所发展,就已经达到了吕布的心理预期了。

在王允和朱儁的陪同下,吕布一行看了几个大型农场,宁州官府管理得很好,别的不说,气氛还是很和谐的。

农场里,百姓们都是穿汉服,说汉话,已经很难分辨出,那些人原来是哪个民族的了。

所谓大型农场,其实也只是一个过度,类似于生产建设兵团。宁州府的目标,是要把大型农场转为郡县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离开了宁州,吕布带着贾诩和高顺往南走,先到了辽州的松嫩郡和三江郡看了看,然后再到玄菟郡,最后到辽东郡。

在松嫩郡和三江郡,吕布见到了许多昔日一起征战的军中同袍。

这些人从军队退下来之后,都转到了地方任职,也算是功成身退,享受清福了。

张杨、公孙郡现在都是郡守了,在郡守的位子上干得不错,两个郡现在都发展得很顺利。

辽州是安国三个州里,人口最多的,经济最好的,安国的产业,有七成都在辽州。

而辽东郡,又是辽州的核心。

在辽东郡,吕布见到了自己的老丈人,辽州的长史,蔡邕。

吕布和蔡邕说话,总觉得有点别扭,主要体现在称呼上。

吕布这边说:“外父,近来身体可好?”

这个时代,也没什么泰山、岳父、丈人的说法,女婿一般称自己的岳父为后父、外父、外舅之类的。

吕布挑了一个自己比较能接受的称呼,管蔡邕叫外父。

蔡邕这边回到:“主公有心了,我身体很好,不用挂念。”

两个人都是各喊各的,搞得吕布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话说,当年,王允收了貂蝉为义女,这么算起来,吕布也得管王允叫一声外父。

只是现在,貂蝉和王允两人都不在提起这件事,好像这事没发生过似的。

既然如此,吕布也就当做不知道有这件事,不再纠结。

吕布知道,貂蝉不提起这事,顾忌的是自己歌姬出身,地位低下,恐被人看不起,所以想和过去做切割。而王允估计是想成全貂蝉,所以也不提起这事了。

吕布倒是不在乎貂蝉的出身,但是为了照顾貂蝉的心情,也就不再提起以前的事了。

吕布见了蔡邕,两人说完了官面上的话,就开始说私下里的话了。

蔡邕挂念的还是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两个外孙,所以向吕布仔细询问着。

吕布说道:“文姬和贞姬都很好,两姐妹在一起,互相能照顾着,外父不用担心。昭儿和明儿也很好,身体健康着呢,也不用担心。”

见蔡邕神情有些郁郁,吕布知道他是真想两个女儿和外孙了,就说道:“这马上就要过年了,外父今年参加完年终大会,不如就留在王府里过年吧,也能好好地陪陪文姬贞姬,还有两个小孙子。”

蔡邕听了,倒是很心动,说道:“这样可以吗?会不会不大好啊?”

吕布劝道:“有什么不好的,过年嘛,本就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外父一人在辽州,孤零零的,有什么年好过的,来王府里团聚,陪着女儿和小孙子,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啊。”

蔡邕担忧的是,自己一个人,跑到女婿家去过年,会被人说闲话。吕布倒是不在乎,这也没啥啊,不就是过一个年嘛,没问题啊。

好吧,吕布承认,自己是有点想哄蔡文姬开心的意思。毕竟,蔡文姬开心了,就能多教自己练练书法嘛。就是自己写的字太丑了,需要多练练了,没别的意思。

蔡邕实在是太想念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两个外孙了,见吕布支持,当下也就答应了。

“那行,今年,我就在王府里过个年,年后再回辽州,不会耽误辽州工作的。”蔡邕脸上也带上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