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谎言(2 / 2)

更何况红薯产量高,红薯藤人畜都能吃,红薯淀粉能做粉条,渣可以喂猪喂鸡,人同样能吃。”

村民们为了能交上田赋,一半田地会用来种稻谷黍米。

这些粮食都是村民从牙缝里省出来,浪费了多可惜。

里正沉思片刻后说:“大郎说的不无道理,我这就去安排。”

里正和族长都是能听进去劝的人,周诚没费多少口舌。

至于村民听不听那就不是他能干预的。

......

在一家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住在深山中的许家整个冬季没再挨饿。

天气暖和起来眼看该春耕了,许根生按照计划先和儿子们下山瞧瞧。

能搬到山外去最好,不能搬那就要赶紧准备春耕,不能耽误了一年的收成。

儿子们都娶上了媳妇,也知道山里还有哪些食物能吃,蒋氏没去年那般迫切想搬出去的念头。

有吃有穿,住大山深处起码不会有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在山里住了大半辈子,年纪大了也不太想挪窝。

沈氏赵氏王氏三妯娌的娘家人都在山外,而且山里开荒不易,没有铁质农具着实是费力。

有点产出想去镇上换点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是搬出去好。

三兄弟见识过周家富裕的生活也想搬出去。

至于各种徭役兵役,从未经历过的三兄弟表示,这都不是事儿。

全家都想搬出去蒋氏只能同意,把铜板给许根生:“若是不能搬,就托外甥给买两斤盐回来。”

住山里就这点不好,没户籍买不到盐。

找村长买盐不但要说一堆恭维的好话,她家买盐比别家贵出两三成。

上次下山周诚送了两斤粗盐,足足吃一个冬季,现在盐罐子见底了。

许根生点了点头:“嗯。”

次日天边泛起鱼肚白,父子四人扛着山货刚出门。

蒋氏揉着右眼窝说:“我这右眼皮跳个不停,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要不等一等,明日再去。”

“你这老婆子,大早你催着我起,让我早去早回,这会儿要出门了又让我们明日再去。”许根生嘀咕。

“能有什么事,这样,我跟老三去,老大老二待家里帮你干活儿总行了吧。”

蒋氏眼皮跳一阵又没跳,揉了几下说:“行吧,路上多当心点。”

沈氏和赵氏都想回娘家看看,可两人都有了身子,路远怕有个闪失,王氏在娘家吃足了苦头,许三问她要不要去看看,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许根生和许老三扛着麻袋走了大半日才到大营子沟。

山外的温度比深山更高一些,深山里雪还没完全融化,山外已经能耕种。

许根生望着大片大片平整的农田心头火热。

家里若是能开出二三十亩地种粮食,养猪养鸡鸭,日子肯定比在大山里强。

家家的土地都已经开始犁地过,走到周诚家的地见还是去年的老样子,父子俩颇为诧异。

走到周家大门外,正好遇到挑着芦苇笋回来的周诚。

“大郎。”

“大舅,三哥,什么时候到的?走进去说话。”

这阵子有些忙,周诚都快忘记住大山里的许家人。

“大郎,我见别家的地都犁了,怎么你家的还没开始动?”

坐下喝了碗水,许根生将心中的疑问问出来。

周诚又将编好的谎言说了一遍。

谎话说多了他自己都有点信了。

“缓一个月看看天气再种,正好这阵子野菜多,多存些野菜。”

父子俩感到不可思议,怎么能因为一个梦就荒废几百亩良田,可看周诚不像是说笑,就找不到反驳的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两人的心凉了半截。

一旦发生旱灾,那搬下山就没了活路。

“大舅不用着急,我相信即便发生干旱也只是暂时的,山里的情况如何,开春后有没有下过雨?”

周诚还想从山里引水到村里来,有存粮种不了地不要紧,可喝的水不能少,不然还是会死人。

最终结果仍然得去逃荒。

起码得逃到千里外的禹州城才有活路。

空间里的存的水可没办法供这么多人喝两年。

那时大家都去逃荒了他这一家子也的去,不然他怎么跟家里人解释水是从哪里来的。

想想都让人头疼。

他正想去山里寻找水源,许家在深山里生活了几十年,对山里的情况比村里人熟得多。

“没下,不过,咱们那儿啥都缺,就是不缺水。”

周诚眼睛一亮:“难道山里有湖?”

许三说:“湖我倒是没见着,不过,咱们那儿有座大山常年出水,就是遇到天旱咱们村里的稻田也从没缺过水。”

周诚寻思着莫不是有条地下河。

若是有地下河能解决十里八村饮用水的问题,就能顺利度过难关。

只要有一线希望周诚都不希望去逃荒。

“大舅三哥,今晚在家住一晚,明日一早我跟你们去瞧瞧。”

父子俩对视一眼,许根生开口:“大郎,那我们搬家的事?”

“大舅,住深山里肯定不如山外方便,你想啊,没有户籍是不是没法买盐。

家肯定是要搬的,不过,咱们也不急这一个月。

我想找到水源后将水引出来,若是真遇到旱灾,就算不种地起码不会被渴死。

那时你们再搬出来不是更好。”

当然若山里能种地,那过两年再搬更好。

许根生想想也是,只是:“可这水,要怎么引?”

几十公里山路,从山里引水,许根生想想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用竹子,是很费功夫,不过,只要有水好,办法总比困难多。”

人多力量大,周诚不担心无法将大山深处的水引出来,不过就是费劲些,比起逃荒强多了。

“大郎这主意好,比挖沟渠省事。”

父子俩成功被周诚说服。

还没搬到大营子沟,许三已将自己当成了村里的一份子,自告奋勇的提出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