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快,都冬月了。郑长庚都离开京城快一年了吧。一年,我竟然给了他们一年的喘息时间!
忠义侯握笔的手紧了紧,眼中杀意缭绕。
大皇子走了,郑长庚又是新上任的益州知府,官衔比袁志云还要高一级,原本高高在上,从来没把郑长庚放在眼里的他,只能灰溜溜的收拾东西,拖家带口的回了京城。
益州,因为大皇子之前的那条政令,办成了一个烫手山芋,一个不好,就会民怨四起。
郑长庚修书一封回了泗水县,一边让家里收拾细软赶往金沙,一边让县丞罗大人暂代泗水县令一职。
而他自己,则带着六皇子和郑子毅,往金沙周边泾河的几条支流跑了跑,看着那些泡在水里,还在努力挖着泥沙的百姓,郑长庚感觉嘴中泛着腥甜。
“张大人,益州的粮仓中,还有多少余粮?”郑长庚回头询问一直跟在自己身后的同知,张淮。
张淮脚下一顿,有些酸涩的开口,“只有4万担左右了。”
四万担?
益州有40万人左右,大概有6万户左右的农户,按照大皇子除去老弱病残都要到河边服役来算,平均每户三人参加挖河道,那大概就有18万人。
18万人,就算只让他们吃一顿饱饭,那也需要225担粮食。他们已经干了差不多五天,算下来,就是1125担粮食,还要额外对他们进行安抚,还要发放一部分下去让那些农田冲毁的人家挨到明年秋收,这些,都需要大把的粮食。4万担,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可是,一千多担的粮食必须要发下去,益州,不能乱起来。
他闭了闭眼睛,沉着声安排,“按照每人每天半斤粮食的标准,把粮食分给这几天在河道上干活的百姓,再告知他们这项工作到此结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淮一顿,他没想到郑长庚竟然连皇子下的命令都敢废止,小心措辞着又问了一遍,得到肯定答复后,他马不停蹄的赶回府衙,安排发放粮食的事情去了。
郑采薇和韩庭轩一行,沿着泾水河一路往北,韩庭轩虽然是告的假,但,和苗苗单独相处的时光实在难得,两人时而共乘一骑沿着河边缓缓而行;时而坐在马车里,一人看书,一个看人;时而到林子里打点野味,郑采薇掌勺,韩庭轩打下手,一起做一顿可口的晚饭......
这天下午,郑采薇挽起裙角和裤腿,站在河里抓鱼,一手拿着她的柳叶刀,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水里一条正在慢悠悠游动的鱼儿,阳光的余晖拢在她的身上,像一个乱入人间的精灵。
韩庭轩看得出了神,这样活泼灵动的苗苗啊,真想给她藏起来,不给任何人发现。
他笑着转头,突然发现一旁的山崖上,有一簇盛开的紫色兰花,他心下一喜,看了看那边正在和育儿较劲的人儿一眼,想着这里的地势平缓,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就放心的运气轻功离开。
意外,就这样突然降临。
下游的河水突然变得浑浊,原本平静的像一面镜子一样的河面开始波动起来,起伏越来越大。
郑采薇感觉到拍到腿上的力度不对,一抬头,就看到下游浑浊的洪水朝着自己奔流而来。
是河水倒灌!
她眼眸一缩,提起裙摆,快速往河岸边走去。
那边已经采了一朵兰花,回头想问一问苗苗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