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不能拒绝的战功,不斩来使(2 / 2)

或者在楚军为列好队列时进攻亦可冲垮楚军,但宋襄公却认为这样不仁义,不合礼法,最终宋军惨败,古代连打仗这样的国家生死大事都可以讲仁义,还有理由杀一个手无寸铁的使节吗?

虽说到了战国时期,这种战争礼仪已经被丢了七零八落,但不斩来使却没有丢,古人认为打仗要靠勇气和自信,尤其是基层官兵,是要在战场上见血的,如果主帅把来使杀了,会显得己方不是正义之师,大军出征还会怕怕一个小小的使者,士气上输一筹,士兵在战场上便会多一分心里负担,

相反,这可能还会给敌军增加士气,认为对方军队无道无良,连前去传递信息的使者都杀,士气便会大振。

当然,不杀使者也不是绝对的,杀使者也会起到鼓励己方的作用,不过大都是发生在抵抗侵略的情况下。

使者能够不被杀,自身的才能和胆量也是十分出众的,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刃于刀锋之间,

诸葛亮就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张仪游说六国,实施连横战略,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等。

古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交战双方还是会遵守这条不成文规定,不然以后谁敢当使者,处于政治需要、军事需要、礼仪需要,往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如果没有不斩使臣这样的规矩那就没人愿意去担任这个谈判的任务,而战争也就永远打不完了。

除此之外,不斩使臣也是一种外交礼仪,彰显一个国家的气度和礼节。古代大多都是礼制国家,因此对礼法都是比较遵从的,尤其是前人留下来的,都不会轻易去破坏。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并非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利益,也有一些纯粹就是为了侵略,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因此并没有和谈的必要,如果强大的一方派人来想要和谈,那基本就是劝降。

对于这样的情况,使臣很容易会被杀,因为他的到来对弱国而言就是侮辱,也没必要听他说一些投降有什么好处这样的话,直接杀了就行。

杀了还有许多的好处不仅可以灭一灭对方的嚣张气焰还可以激发将士们的激情,从而对战斗有所帮助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少的,所以并不算在不斩来使的范围内。

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愿意和谈,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将会带来一些后果。

首先是失去国家的公信力,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舆论谴责,甚至变得不得民心。

由此可见,不管国家的强弱,都不能太嚣张,不能轻视自己的对手,使臣更是不能轻易斩杀。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变故,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想见,万一哪天相互角色转变了,也算是给自己的国家留下余地。

而且使臣是代表着和平的信号,是战争结局的关键性人物,不斩会有很多的好处,斩了后果很严重。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一定会遵守这个不成文的战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