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昭奔回宋国后,宋襄公再度发兵,击败齐国众公子于甗地,太子昭终于得以顺利进入齐都临淄,继承君位,是为齐孝公。
齐国因为这次内乱导致国力大损,齐桓公苦心经营的霸业也宣告终结。宋襄公帮助齐孝公登上君位,声望大大提升,于是自己开始飘飘然了,竟然效仿齐桓公,试图通过会盟诸侯来达成自己成就霸业的目的。
宋襄公十二年,在宋襄公的主导下宋国与齐国、楚国进行三国会盟,并自作主张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当时齐孝公即位得益于宋襄公的帮助,所以没有驳宋襄公的面子,但是齐国毕竟是大国,所以齐孝公对于宋襄公的做法也相当不满。而楚国更加瞧不起宋国,所以想借下次会盟的机会羞辱宋襄公。
其年秋天,楚、陈、蔡、许、曹、郑等诸侯君主都如约而至,齐、鲁两国国君没有参加。此次会盟只有楚国一个大国参加,齐国、晋国没有参加,而郑、陈、蔡等是楚国的附庸国,许、曹是末流的诸侯国,因与宋国交界所以不敢不去。所以这次会盟于其说是宋国的会盟,倒不如说是楚国的会盟。
宋襄公没有认清形势,自认为霸业将成,就喜冲冲的来到孟地,子鱼劝宋襄公带上军队,宋襄公以自己与楚国约定好不带军队自己不能不守信用予以拒绝,结果到了会场就被楚成王派人抓了起来,并带回楚国囚禁起来,又发兵攻打宋国。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国才把宋襄公放回。
会盟诸侯受到楚国的羞辱,宋襄公却不思悔改,仍不消停,当时郑国倒向楚国,宋襄公为了一雪前耻,竟然联合卫、许、滕三个小国的军队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出动大军直接攻打宋国,迫使宋襄公回军迎战,然后发生了泓水之战。
宋襄公以盟主自居,所以他的一切行动都标榜着“仁义”二字,以此取信于诸侯,然而他的这招根本不起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孟地会盟时,宋襄公与楚成王约定不带军队,自己信守诺言,反而身陷囹圄,楚成王违背约定,并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多了一张好牌,要不是鲁国调停,宋国虽然一时击退了楚国的进攻,但国君被囚禁,随时有可能被颠覆。
宋襄公吃了一次大亏,自己还不知反省,在决定命运的一场大战面前,还在讲究什么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其军事思想已经严重落后,与时代脱轨。
春秋战国时期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国家想要发展壮大,就是靠吞并,大鱼吃小鱼。如果一边讲究仁义道德,一边欺凌吞并他国,岂不是背道而驰!
当时楚国已经是一流大国,对中原虎视眈眈,宋国作为二流国家,在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所有仁义道德都显得微不足道。
况且宋国自己主动攻打郑国,于道义上已经站不住脚,所以再讲究什么仁义,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泓水之战宋国虽然实力弱小,但占据地利,且楚军轻视宋军,正所谓骄兵必败,如果宋襄公用兵稍微灵活一点,听从司马子鱼的正确建议,趁楚军半渡之时突然发动进攻,则有很大胜算。
如果宋军战胜楚军,则楚国北进的势头将会遏制,宋襄公则能够真正成就霸业也说不准,这真是在不能讲道义的时候偏要讲道义方才害了他、也害了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