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吃素的由来(1 / 2)

讲完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后。

“滴滴。”

一个妹妹给大哥发来消息。

“在吗大哥?”

“咋啦妹妹?”

“大哥,修行到最后,慢慢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开始吃素啊?”

一听这话,大哥无奈摇头苦笑;回道;“丫头啊,你看大哥的书没认真看啊,大哥很早之前就解释过这个问题了。”

“啊?大哥您说过呀?我……我忘了。”

“好吧,那大哥再跟你说的细一点,你这次别忘了哈。”

“好的大哥,谢谢大哥,嘿嘿。”

“以前的修者啊,不吃素。所以吃肉吃素没关系的,关键不在吃什么而在心上。

当年修者们托钵乞食是不提要求的,哪里会挑剔区分,还要求人家必须给素食吃,而是人家有什么,剩什么,给什么,吃什么,不然佛祖都特么得饿死。

历史记载,在公元527年,梁武帝萧衍到同泰寺出家为僧,做了三天住持和尚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他要求所有人吃素,更是要神灵也吃素。

这是他以自身角度,去做的这个事情,并不是佛陀要求去做的。如果都按照这个来,有一些不适合种素菜,只适合放牧地区的人们,那不是要被饿死啦?

这货一共来来回回出家还俗四次,笃信佛法,纵容邪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他当主持的同泰寺是他建立的,并且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这都是他说的,而且这些对于修行来说,叫做表法,是表面上的功夫。

你因为你想如何的同时,就要求别人也跟你一样去那么做,或者要求别人按照跟你一样饮食与规律去做,这并不是佛法。

他遇见达摩祖师时,向达摩请教道;

“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

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

这里说明,为了得到功德刻意去做的事情,反而没有任何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失望,因为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人这个东西,不管是百姓还是帝王,答案一旦与自己期待的有所不同,便开始产生失望。

所以,由此可见,天下间任何人,若是对某件事情期望越高,那么也容易获得同等的失望感。

梁武帝沉默一会儿,又换了个话题请教,问道:“什么是佛学的真谛?”

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一听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

从这里解析,有时候,自己的不愉快并不来自他人,其实来自自己的无知。

达摩已经将真实的答案告诉了梁武帝,奈何梁武帝自己听不懂,重点不是听不懂,而是他听不懂的同时还产生了不痛快的心理。

这就好似常人见到另一个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本能产生的抵触心理。

达摩走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之所以有这个压抑感,就是因他无知,而又不愿相信现实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