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战功与镀金(1 / 2)

“总管,话不能这样说,太子殿下是何人?未来的储君,万金之躯,肩负着大唐的未来,任何闪失都可能让对大唐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先不说,你你身为此次十万征讨大军的统帅,其他五路大军皆受你的节度。作为兵部尚书的你,也应该彻底驳回太子殿下要亲临战场的想法才对,你有权对这种近乎于冒险的决策提出异议。”

苏定方说到激烈处,也顾不上李靖乃是他的顶头上司,直接了当的拿他兵部尚书的职责,开始说事。

甚至在说完之后,也顾不得自己这时是否顶撞了李靖。

又小声开口抱怨了一句:“也不知道消息怎么泄露出去的,太子殿下怎么好好的,就想要跑到北疆来,真是奇了怪哉......”

有句老话说的好,有时候,越是平平无奇的话,越能让人扎人心窝子。

苏定方这记小声抱怨,虽然并未刻意强调。

但还是让李靖有些破防了。

听到苏定方那句小声抱怨之后,他的脸色一会白一会青,总之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若不是清楚苏定方的为人,他甚至认为是不是苏定方故意借此来阴阳自己。

尉迟敬德在从拿出密函,交给苏定方观看。

看到他非常反对太子殿下以身犯险之后,就一直在注意苏定方的一举一动,以及李靖的反应和神情。

果然,他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

性格正直的苏定方,在无意间,就极其精准地戳中了,间接推动太子李承乾前来北疆战场的主要人物——李靖。

原来,在半个月前。

就在李靖、尉迟敬德、苏定方,为了北疆的战事僵持,头疼不已的时候。

苏定方提出征召燕王李恪,及其手底下的燕王卫。

这一建议虽然不在原定计划之内。

但也因为率领十万大军,来到草原两个月之久,除了小打小闹的取得一部分局部胜利,并无客观的实际进展。

虽然说,这种规模较大的战争,短时间很难取得决定性成果。

可时间一长,十万大军的粮草补给,也是一笔不容小觑的压力,届时朝堂之上定然发出质疑和谴责。

李靖权衡之下,觉得苏定方的提议不失为一个办法。

于是,同意了苏定方的建议,并且,让他带着俘虏亲自到幽州试探询问一番燕王李恪。

毕竟,虽然身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能够节度十万大军,且在战时,有权利在其战争区域内的大部分地区征调资源与人力。

但燕王李恪身份特殊,身为陛下的儿子,皇子,贸然征召恐怕会引发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只不过李靖,虽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以说在战场上从无败绩。

无论什么难打的仗,到他手里都能迎刃而解。

可以说在军事上的天赋,几乎可以说直接拉满。

但老天显然是公平的,人无完人,一个人在某些地方天赋异禀,那么必然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

李靖在军事调度上堪称天才中的天才,可在性格与人际关系相处上,却少了几分敏锐。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太上皇李渊起兵反隋时,计划前往江都向隋炀帝举报李渊的反叛行为。

要不是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认为李靖有才华,用手中的战功请求李渊放他一马。

估计当时的李渊,已经将李靖的脑袋砍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