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摸了摸后脑勺,“三弟此话怎讲?”。
李恪,“今年春围放榜的日期,与下一期的大唐周报发型日期弄成一同天,另外,在大唐周报上也刊登上今年的榜单”,
“这样,报纸发回这些中举书生的家乡后,也能侧面带动各地的学习热潮”,
“而后,在报纸的榜单下方,严厉斥责江南书生这种行为,让天下书生都来看看这些人的拙劣行径”,
“同时,朝廷颁布诏令,介于此次江南道书生参考不积极的行为,未来三年,朝廷将禁止江南道书生来京会考,三年后在观察决议是否允许江南道书生继续参考”。
“既然他们不想来,那便不用来了”。
李恪此话一出,殿内众人都开始在心中盘算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
李恪看众人都是一脸纠结,于是接着说道,“此举,不仅以后能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同时,还能将幕后之人给逼出来”,
“三年不能参加科举,光是这江南道的书生,就能将这幕后之人给生吞活剥了”。
良久,李二拍了拍桌子,随后说道,“那边依照李恪所言,现在就让官员将要登报的斥责书给写出来,诏书也拟好,后日,三样东西,一起发出”。
殿中众人,俯首称是。
这一次,算是让李二也见识到了报纸操控舆论的威力,以往天下百姓都会受当地乡绅蒙蔽,自从有了大唐周报,主动权便掌握在了朝廷手中。
这半年间,大唐百姓也养成了看报的习惯,晚饭后,家家户户,都会拿出报纸,借着烛光,一边读着报纸上的拼音,巩固拼音知识,一边了解朝中发生的大事。
当前事情已经有了解决办法,李二便接着问道,“此番,中举的人员,应该怎么安排比较合适呢”。
李恪想了想说道,“主要看过几日的殿试吧,父皇,到时候,机灵的您就先委任地方历练一下,木讷的,在国子监在培训几日,直接发到北瀚海州”,
“把去年派到国子监的那些不合格的书生给换回来”。
杜如晦问道,“都派过去么?怕是用不了那么多吧”。
李恪,“杜相是不是忘了高句丽的事情,拿下高句丽之后,直接从北瀚海州调配这些人,比从长安调配是不是快一些呢”。
杜相有些略显疲惫的点点头。
看到杜如晦这个样子,李恪心中猛地一惊。
正史上,杜相在去年冬就已经不在了,李恪自去年夏天开始便一直给杜相一些后世的药品,希望他能多活几年。
只是这刚过了过春节,怎么看上去气色比之前更加虚弱了,那些后世的药品,只能帮杜相到这一步了么,不行,得赶紧找王仁表一趟。
看看有什么办法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杜相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