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外,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御书房内,宋霸天却稳坐龙椅之上,手中并非利剑,而是一卷竹简。他目光沉着,仿佛这场叛乱只是一场闹剧,激不起他心中半点波澜。
王雄单膝跪地,焦急万分:“陛下,叛军来势汹汹,您还是先行避一避吧!”
宋霸天放下竹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朕乃天子,岂能临阵脱逃?传令下去,调集御林军,务必将叛军一网打尽!”
“遵旨!”王雄领命而去,心中却暗暗担忧。叛军选择在深夜发动突袭,显然是有备而来,而且人数虽少,却各个悍不畏死,恐怕这场宫变不会轻易平息。
果不其然,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天色微亮,叛军才被全部剿灭。宋霸天步出御书房,望着满地尸体和血流成河的景象,心中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反而更加阴沉。
这场叛乱虽然被平息,但却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他的心头。登基以来,他励精图治,推行新政,却接连遭遇阻挠和反抗,甚至连皇宫都险些被攻破,这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改革策略。
是夜,宋霸天召集了自己的智囊团,共商对策。
“诸位爱卿,朕自登基以来,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为何却屡遭阻挠,甚至今日还险些酿成大祸?”宋霸天语气沉重,目光扫过众人。
房玄龄出列奏道:“陛下,您的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地阻挠。”
杜如晦接着说道:“陛下推行新政,初衷虽好,但步子迈得太大,难免会引起朝野震荡,甚至激起民变。”
宋霸天眉头紧锁,他知道这些都是事实,但要他放弃改革,他绝不甘心。他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萧美娘,问道:“皇后有何高见?”
萧美娘优雅地起身,淡淡一笑:“陛下,臣妾认为,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循序渐进,方能长久。不如先从一些容易推行的政策入手,逐步瓦解反对势力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宋霸天沉思片刻,觉得萧美娘的建议不无道理。他点点头,正要开口,却见杨素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军事力量,以武力镇压叛乱,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杨素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顿时一变。房玄龄和杜如晦眉头微皱,互相对视一眼,欲言又止。他们都是文臣,主张以德化人,以礼治国,对杨素这种动辄就要动用武力的做法颇不以为然。
李渊一直沉默不语,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听到杨素的话,他忽然抬起头,眼中精光一闪,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杨大人的话不无道理,但仅仅依靠武力镇压,治标不治本。突厥屡屡犯边,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若不彻底解决这个隐患,我大隋边境永无宁日。臣以为,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对抗突厥和内部的叛乱,如此方能一劳永逸。”
李渊这番话,看似是在附和杨素,实际上却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他深知宋霸天雄才大略,想要成就一番霸业,仅仅依靠武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策略。而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对抗突厥,不仅可以减轻隋朝的军事压力,还可以提升隋朝的国际地位,可谓一举两得。
宋霸天听完李渊的分析,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一直认为,李渊此人深谋远虑,颇有韬略,只是为人太过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如今看来,他的确是个人才,而且很有可能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关键人物。
“李将军所言极是,朕也有此意。”宋霸天微微点头,沉吟片刻后,又问道,“不知李将军可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担当此任?”
李渊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答道:“启禀陛下,臣以为,高句丽近年来国力日衰,而对突厥的扩张野心早有不满,我们可以派使者前往高句丽,与之结盟,共同对抗突厥。至于人选嘛……”
李渊故意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后落在一个身穿青色官服,身材瘦削的官员身上,缓缓说道:“臣推荐礼部侍郎裴世清出使高句丽。”
裴世清?宋霸天微微一愣,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略显模糊的身影。此人虽然官职不高,但却精通外语,熟悉周边各国风土人情,的确是出使高句丽的最佳人选。
“好,就依李将军所言,由裴世清出使高句丽,务必促成两国结盟!”宋霸天当机立断,拍板定案。
然而,宋霸天并不知道的是,他这个决定,将会在未来引发怎样一场风暴……
## 暗流涌动
夜深了,宋霸天独自一人在御书房内踱步,眉头紧锁,手中的奏折被他捏得微微变形。裴世清出使高句丽已有多日,却迟迟没有消息传来。边关战事吃紧,国内也不太平,接连的叛乱虽然被他迅速平定,却像一块块阴云,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陛下,夜已深了,您该休息了。”萧美娘端着一碗参汤走了进来,看着宋霸天疲惫的神色,眼中满是心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