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两首《缚戎人》比较有名,这两首诗都同样描述了沦落异族之手的大唐士卒,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而沈隆现在吟唱的这首则是元稹的作品。
差不多二十年后,安西都护府彻底沦陷,奉命前往剑南道的元稹遇到了一位从西域穿越吐蕃境内,逃回大唐的安西都护府老兵,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然后有了这首诗。
陇右道被吐蕃占据之后,安西、北庭都护府沦陷,许多大唐的士卒百姓都沦为俘虏,受尽了折磨,元稹的这首诗将他们的悲惨经历完全呈现出来,听到这样的诗,这些受苦多年的大唐老兵又怎么能不流泪呢?
其实沈隆并没有把这首诗吟诵完,前面还有元稹介绍缚戎人来历的部分被省略的,后面还有一段更惨的沈隆同样没有吟诵,“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
那些还记得自己是大唐子民的老者已经渐渐凋零,他们的后代成长在番人的统治之下,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是汉人了,只把自己当成了番人……如果不是沈隆来到这里的话,等十多年后安西都护府彻底陷落,这些老兵渐渐凋零的时候,他们的后代或许真的会忘记自己是大唐的子民吧?
更有甚者,或许司空图在河湟一代所见“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悲剧同样会发生在他们后代的身上。
但是现在我既然来了,就不允许这一切发生,我要大唐的荣光重现西域,我要大唐的后裔在这块土地上依旧可以昂起自己高贵的头颅。
“诸位多年辛苦,且随在下前去洗漱歇息,待养好身子,在下再来寻找诸位询问消息。”沈隆在他们面前并没有以守捉使的身份自居,而是同样以一名安西镇老兵的身份说道。
“回来就好,我大唐的军队回来就好!”尽管脸上依旧挂着泪水,这些老兵的嘴角却已经开始露出笑容,看到沈隆等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苦日子已经到头了。
这时,身后破破烂烂的窝棚里,探出几颗脑袋来,他们看向沈隆等人眼睛里没有老兵们的热切,反倒是带着一股子警惕。
“这是……这是我等在此地娶妻生下的孩子,吐蕃人不让咱们给孩子们教汉话,所以他们……他们……”老兵脸上露出羞愧之色。
沈隆抬手制止了他们的解释,“既然我们回来了,那么从今天开始他们就是我大唐的子民了,诸位要让他们知道,我大唐是天下最伟大的国度,大唐的子民是天下最骄傲的子民,切不可如此畏畏缩缩……稍后本守捉还会在城中设立学堂,教授他们大唐的文字!”
这不是他们的过错,而且这种错误还来得及扭转,说起正事儿,沈隆又换回了俱六城守捉使的身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有了这些年轻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唐如今没办法给西域提供太多的人力资源,如果这些大唐老兵可以在西域娶妻生子,将他们的孩子培养成大唐的子民,那么大唐在西域以后就可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可用。
“诸位,今后你们在打探消息的时候,但凡知道哪里有我大唐的士卒百姓成了异族的奴隶,都详细记录下来回报,不管是去讨要也好、赎买也好,甚至是派兵攻打,本守捉都要把这些大唐的子民带回来!他们为大唐付出了太对,我们不能让他们再受苦了!”沈隆郑重地对郭昕派来的向导说道。
“这些年沦入敌人之手的大唐百姓士卒不知凡几,守捉能有这番心思,我代那些同袍写过守捉了!”老兵们对沈隆深深一礼。
“他们同样是我的同袍!”如今在西域,每一名唐人都是宝贵的,沈隆不愿意他们遗落在外,如果能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残兵全部收拢,这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尽管他们或许因为长期受苦,没办法再拿起横刀、马槊和敌人作战了,但是他们脑子里的知识却是宝贵的财富,只要能把这些传给安西军、北庭军的下一代,这就是莫大的收获。
清理了俱六城之后,由于其他敌军距离较远,所以沈隆可以暂时不用担心敌军的骚扰,开始安心做一些事情了。
郭昕和杨袭古派出的军队开始返程,仅留下少数向导、匠人帮助沈隆,这些天沈隆就跟着向导一起,走遍了俱六城周围。
从后世西域的地理地形图上来看,天山南北较大不同的景象,在天山南麓,是大片象征沙漠的黄色,仅在天山山脚下有星星点点绿色的存在,而在天山北麓,则有一条狭长的大片绿色,这些绿色就是可供耕种的土地。
至于原因么,也能从地图上看出端倪,在天山以南,只有少量河流存在的痕迹,在天山以北,河流的数量却是比南边多了数倍,只要有了水,就有了发展农业的基础。
“此地和关中适合耕种的东西差不多,尔等既然都是良家子,这种地的本事想必还没忘吧?从今以后,咱们就要在这里屯田了!尔等可吃得了苦?”走遍了俱六城周围,找到合适的土地后,沈隆召集全军问道。
“守捉,种地咋还有不会的!我等跟着您干就是了!话说咱们这是要种啥啊?”这些长安来的儿郎大部分都出身农家,这种地的本事是从小就会的。
“本守捉日后也会跟你们一起干活,至于种什么,我倒是打算好了!”沈隆展开一张地图,指着靠近水源最好的土地说道,“这些好地咱们就种麦子,这些边边角角还有差一些的地,咱们就种这些!”
沈隆拿出几样种子放到桌上,这些自小捣鼓农活的良家子一看纷纷傻眼,“守捉,这些到底是啥东西啊?”他们压根就认不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两首《缚戎人》比较有名,这两首诗都同样描述了沦落异族之手的大唐士卒,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而沈隆现在吟唱的这首则是元稹的作品。
差不多二十年后,安西都护府彻底沦陷,奉命前往剑南道的元稹遇到了一位从西域穿越吐蕃境内,逃回大唐的安西都护府老兵,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然后有了这首诗。
陇右道被吐蕃占据之后,安西、北庭都护府沦陷,许多大唐的士卒百姓都沦为俘虏,受尽了折磨,元稹的这首诗将他们的悲惨经历完全呈现出来,听到这样的诗,这些受苦多年的大唐老兵又怎么能不流泪呢?
其实沈隆并没有把这首诗吟诵完,前面还有元稹介绍缚戎人来历的部分被省略的,后面还有一段更惨的沈隆同样没有吟诵,“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
那些还记得自己是大唐子民的老者已经渐渐凋零,他们的后代成长在番人的统治之下,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是汉人了,只把自己当成了番人……如果不是沈隆来到这里的话,等十多年后安西都护府彻底陷落,这些老兵渐渐凋零的时候,他们的后代或许真的会忘记自己是大唐的子民吧?
更有甚者,或许司空图在河湟一代所见“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悲剧同样会发生在他们后代的身上。
但是现在我既然来了,就不允许这一切发生,我要大唐的荣光重现西域,我要大唐的后裔在这块土地上依旧可以昂起自己高贵的头颅。
“诸位多年辛苦,且随在下前去洗漱歇息,待养好身子,在下再来寻找诸位询问消息。”沈隆在他们面前并没有以守捉使的身份自居,而是同样以一名安西镇老兵的身份说道。
“回来就好,我大唐的军队回来就好!”尽管脸上依旧挂着泪水,这些老兵的嘴角却已经开始露出笑容,看到沈隆等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苦日子已经到头了。
这时,身后破破烂烂的窝棚里,探出几颗脑袋来,他们看向沈隆等人眼睛里没有老兵们的热切,反倒是带着一股子警惕。
“这是……这是我等在此地娶妻生下的孩子,吐蕃人不让咱们给孩子们教汉话,所以他们……他们……”老兵脸上露出羞愧之色。
沈隆抬手制止了他们的解释,“既然我们回来了,那么从今天开始他们就是我大唐的子民了,诸位要让他们知道,我大唐是天下最伟大的国度,大唐的子民是天下最骄傲的子民,切不可如此畏畏缩缩……稍后本守捉还会在城中设立学堂,教授他们大唐的文字!”
这不是他们的过错,而且这种错误还来得及扭转,说起正事儿,沈隆又换回了俱六城守捉使的身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有了这些年轻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唐如今没办法给西域提供太多的人力资源,如果这些大唐老兵可以在西域娶妻生子,将他们的孩子培养成大唐的子民,那么大唐在西域以后就可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