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梳理与对比(1 / 2)

御书房内,朱元璋拿起白天观影记录下来的内容看了一遍又一遍,仿佛想从中看出,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才能创造出比自己驱逐蒙元建立大明还要伟大的事业。

朱标在下首简单梳理了一下现代华夏建国后的成就,同时将大明现在的情况也列了出来。

试图对两者进行直观的对比,从而找出现在大明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人口、粮食、钢铁产量、水利工程、桥梁、道路长度、税收、公共支出、社会福利、军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对比。

人口自是不用说,十四万万和六千万相差近二十多倍,这一块必须先解决粮食问题。

而粮食产量上,现代万斤合约114亿石对比现在大明的20亿石都不到,差距也是6倍以上。

要知道从秦汉时期到大明时期,粮食单产产量也只翻了一倍,近1600年时间仅仅只增产了一倍,很难想象未来不到700年就增产了6倍。

或者确切的讲,是未来建国后70年时间才增产这么多的,实在难以想象。

虽说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粮食增产的因素并不只有高产种子,应该还要包含大量化肥的使用。

但是要大量生产化肥,需要完整的三酸两碱化工体系,所以这个时间点上,张寒凌并未提及。

经过朱元璋和朱标的讨论,认为针对这一点,还以原有麦稻黍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前提下,增加产量几乎不太可能。

那就只能大力推广引进新的高产作物,提高其粮食产量的占比,如此才能短期内暂时提升粮食总产量,确保老百姓家家有余粮,进一步增加人口数量。

刚好玉米、土豆和红薯的出现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寻找土豆和红薯就成了促进人口增加的第一要务,需要尽早组织并落实了。

当然,关于杂交水稻和麦种的优选优育也必须安排人去同步研究,毕竟这才是真正的主粮作物,更能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至于钢铁产量这一条,反正朱元璋和朱标是觉得没有对比意义的,毕竟10亿吨的钢铁产量,对比现在不到10万吨(参考嘉靖时期全国产量16万吨,明初减半计)的产量相差了一万倍,这已经非人力能够做到的了。

揣摩了一番之后,朱家父子认为应该是后世的钢铁冶炼技术有了大的突破才可能

后续再找张寒凌挖一挖,看能不能搞出来这类技术,应该能大大提高大明的钢铁产量的。

哪怕仅仅是提高到百万吨级,那对当今的世界也将是降维打击。

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钢铁产量决定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和军备发展的上限,所以钢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如今朱家父子眼中,钢铁产量越高,军队的武器和盔甲质量就越好。

毕竟披甲兵卒占比高了,其战斗力必然是成倍增加的,暂时还未考虑到钢铁产量增加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帮助。

其次就是水利工程、桥梁道路长度、社会福利等都是需要花费大量财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