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密谋(1 / 2)

既然赵鸿是来待价而沽的,那阎行也就不再论及兄弟之情,不过在询问赵鸿如何协助朝廷将皇甫嵩征召入朝之前,阎行还是要问一问赵鸿为何要如此行事。

毕竟,皇甫嵩救了他一命,又将他放在身边,给了他一个记室书佐的职位,虽然不高,但胜在亲近,能够跟随在皇甫嵩身边,协助起草文书。

时下,士人之风对待恩主犹如对待君主,赵鸿如此行事,异于常人,因此阎行不得不先问个明白。

赵鸿在阎行面前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他直接就说道:

“皇甫公虽当时名将,但于朝廷之事,犹豫迟疑,诸多顾忌,鸿以为,皇甫公不易辅也!”

看着阎行炯炯有神的眼睛,赵鸿继续说道:

“兄长可能不知道,先前董相国不愿应征入京,之后又于河东观望朝堂局势,军中早已有人建言,想要让皇甫公,先发制人,将董相国除去,可是皇甫公犹豫再三,最终没有采纳。”

“哦,竟有此事?”

“没错,此人正是其侄皇甫郦,他向皇甫公建言,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有皇甫公与董相国。而两人的仇怨已经结下,势必不能够共存。董相国没有接受朝廷诏令交出兵马,前往雒阳,而是上书自请,这是逆命,之后又观望京师形势,踟蹰不进,这是怀。”

“像这种逆命怀奸之人,若不先行出手,必有大患,而剿灭董相国,不仅可以吞并他手中的兵马,还能够向朝廷彰显忠义,朝廷也就只能越来越倚重皇甫公了,可惜皇甫公最后犹豫再三,以‘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为由,拒绝出兵剿灭董相国,这才有了后来相国入京勤王之事。”

听到赵鸿将这桩密事讲了出来,阎行也没有问他是如何得知的。但是在心中也是震惊不已,这个皇甫郦也是一个狠角色,他也是一早就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更看出了如今的朝廷,关西兵事能够倚重的,除了皇甫嵩就是董卓。

董卓虽然狡诈,当时想要利用朝堂之上的乱局,坐观成败,从中牟利,但他没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也给了皇甫嵩一个出兵剿灭逆臣的大好借口。

如果皇甫嵩当时大胆进兵,以他的谋略和威望,再加上兵马又多于董卓,只怕董卓也是抵挡不住,董卓一死,兼并了董卓手中的湟中义从、秦胡兵马,皇甫嵩的势力也能够趁机大涨,而打着为朝廷除去逆臣的名义,朝廷也奈何不得皇甫嵩,再加上关西的兵事没有了董卓,就只能够更加倚重皇甫嵩了,到那个时候,皇甫嵩,轻而易举,就能够手握重兵,而威慑朝廷,声势只怕比起今日的董卓来,还要再盛上几分。

可惜皇甫嵩犹豫再三,考虑朝廷的态度和士林之中对待自己的舆论,最终还是拒绝了皇甫郦的建议,这不由得让皇甫郦在得知董卓勤王进京,无人能挡的事情之后,扼腕长叹,连呼可惜。

赵鸿说了这桩事情之后,又继续说道:

“此番皇甫公之所以托疾不见朝廷派来的谒者,也是其侄皇甫郦和长史梁衍之谋,他们暗中向皇甫公进言说道,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相国虽然参与了铲除宦官之事,但却不是真正尽忠汉室的人,所以才会废立天子想要壮大自己声势,现在又来征召皇甫公,如果应征,放弃兵权到了京城之中,就算不被杀死也会被折辱,与其这样,还不如拒绝征召、观望形势,如今关东事起,袁绍等人在东面进攻,皇甫公从西面进攻,这样一来,只要大军东出,就能够迎接天子,诛灭董相国了。”

“可是皇甫公听完之后,依然在犹豫不已,他原本就不赞同袁家兄弟以臣子的身份带兵去进攻南、北两宫,导致天子被宦官裹挟,仓皇出逃,如今更是不愿意和袁绍等人一起,起兵对抗天子所在的雒阳京师。自己带兵去迎接天子,又怕董相国等人一时不忿,对天子不利,因此踟蹰不决,若不是有皇甫郦和梁衍两人拼命阻止,只怕皇甫公早就应征入京了。”

听完赵鸿说完这皇甫嵩营中的虚实之后,阎行恍然大悟,这皇甫嵩如此行事,原来竟是因为如此,他连忙问道:

“既如贤弟所言,此时要点不在于皇甫公身上,而是在于长史梁衍和其侄皇甫郦身上,可如今使团人马都被团团困在营中,又该如何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