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孤注一掷(1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3128 字 1个月前

不得不说,苏轼的大局观还是令秦刚佩服的。

极短的时间之内,苏轼就已经作出了决定:“我即刻书信一封,联络子厚。哪个太后听政,对我而言,只是地位的高低上下之分,但对他来说,却是生死荣辱之别。我愿意与其联手,以备朝局之变。”

苏轼的判断理由也很明确,如果他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向太后,就会让曾布、蔡京这等与端王绑定更深的伪新党人上台,这两年的执政过程中,他已经相当清楚这些人对朝廷与国家的祸害,远大于之前他曾反对过的王安石等人。

而他敢与章惇联手,还有一点依靠,那就是眼前的秦刚。

所以秦刚并没有向他透露出今天面圣之后的任何一点情况,但是恰恰就是因为如此,反而让他笃定秦刚一定会从皇帝那里得到过重托——不言即有大事。

更不用说,他与章惇都已经过了最年富力强的年龄,转眼之间,这朝堂之上,就不再是他们一争高下的环境,也不会是曾布、韩中彦的阵地。对于苏轼而言,他能有秦刚的助力,就不必担心章惇借力“刘太后”听政之后的一家独大。

大策虽然已定,而且对于章惇而言,但凡清楚眼前的形势,只恐苏轼不愿与其联手,那他真就成了最弱势的孤家寡人了,形势甚至要比真实历史上赵煦驾崩之后的还要坏上十倍。

但是所要努力的目标却异常艰巨,即使众人一起努力确保赵茂能够顺利地继位,而那时的“刘太后”要能获得听政的可能性,依旧有着巨大的难度:

大宋王朝为因为得位不正,所以一直大力强调“以孝治天下”来转移国内士人的注意力。当朝的历代皇帝都以“孝”字为先。所以,一旦赵煦驾崩,此时向太后还在,即使是刘皇后成了刘太后,却依旧只是是第二顺序的听政人。

就像当年赵煦登基,那时的她作为神宗皇帝的正室皇后,已经是向太后了,但却因为神宗皇帝的母亲高太后依然在世,那就必须要把听政之权让给高太后。

要想排除掉向太后的听政之权,必须还得要有充足的理由。

一直很乖巧地听着两人谈话的李清照此时却突然开口:“师公,都说是‘忠大于孝’,倘若找出向太后以及端王对当今皇帝的不忠之举呢?”

苏轼与秦刚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句话的价值,立即让她继续说下去。

待得李清照把她的想法详细说完,苏轼与秦刚对视一眼:可行!

于是两人便就着这个思路又是一番细细协商。

傍晚,马车离开苏府,秦刚略有歉意地对李清照说:“清娘,没想到会把你牵入到这场极为凶险的朝堂之争里了!”

“秦郎,你我俱为一体,何必如此生份?”一旦说起私事,又只有两人在场时,李清照便对秦刚改了称呼,“当初爹爹入狱,还不是你不顾危险,出手相助么?况且此事又是天下大事,倘若有失,又岂是一家一户所能避得开呢?”

秦刚很是感慨地说:“以清娘的眼光与才华,若是允许女子为官,你在朝堂之上的成就,决不亚于当年的我啊!”

“扑哧!”李清照睁着一双大眼睛笑道,“你是在夸我还是在夸自己呢?”

“他们不是都在说我是百年难遇之才么?”秦刚如此解释道,“我是觉得自己是占了不少难得的机缘,可清娘你却是完完全全都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啊!”

“承蒙秦郎如此看重。”李清照却是狡黠地一笑道,“那你则更要让我参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了,否则就算是你嫉妒我的才能,不愿让我有所表现!”

“哎呀呀!小生着实是不敢呐!”

“哈哈哈!”

此时的车厢之中,不会再有任何人打扰,李清照轻轻地依偎着秦刚的身子,进而又伸出了双臂,略有拘谨地环抱起他的腰,却是抱住了之后,再也舍不得松开。

秦刚闭起了双眼,感受着怀中的温暖,以及传入他鼻息之中的少女清香,竟然令他不由于一阵心神俱醉,惟愿马车不再停下。

可惜,天不遂人之愿。虎哥他们已经让马车走得极慢了,但依旧却是已经走到了南讲堂巷的李家宅前。虎哥又犹豫了三四息之后,才轻轻地立在车厢之外,小心地通报:“先生,李小娘子家到了!”

李清照满脸通红地走下马车,却在走进大门之后,却又扭头,依依不舍地看着马车车队离开了门前。

李清照所出的主意,在第二天的小朝会上就迅速显示出了效果:应该是接到苏轼书信的章惇作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突然上了一道奏章,声称:

“天子身子时常抱恙。这几年来,国泰民安,天下万民都纷纷自发给圣主祈福。但是论到祈福之效,却是非至亲不以见效。近来京城多说绵州供养药王菩萨的千佛寺香火灵验,屡有人家派病人至亲前往祈福,结果竟都能痊愈。因此建议皇家不妨一试!”

皇帝之家,虽是家事,更是国事。章惇身为宰相,自然有权建议,只是听与不听,便就由皇家至亲们自己决定了。

小主,

在成都府路的绵州药王菩萨庙自然是名气大得很,京城每年去那里为亲人祈福的人也不少,所以要说祈福后真能灵验的例子其实也不难找。

而谈到了皇帝的至亲,自然就是嫡母向太后,生母朱太妃、正妻刘皇后、嫡子赵茂,以及他五个正在京城的兄弟。

太后、太妃、皇后还年年幼的皇子,都是不太适合离开京城的,所以这个所谓的“至亲”人选,便就落在了几个王弟的身上,而且一定要说年幼,未到二十岁的莘王及另两位王弟也可排除在外了,剩下的就是申王赵似与端王赵佶二人。

换句话说,谁都明白,章相在这个时候提出让这两个成年王爷出京去给皇帝的健康祈福,理由无比充分、道义无比正确、但用心也就无比“歹毒”!

要知道,如今的成都府路,还是那种偏远艰险之地的代名词,京城去那里的人家,为了亲人的安危,自然可以什么也不顾,可是要让养尊处优的王爷、尤其是那个野心勃勃、蓄势待发的端王在此时离开京城,无异于釜底抽薪啊!

所以当时李清照提出了这个计策,就连苏轼都不由地叫好!

只是,这样的奏章在小朝会上一提,哪怕是早就已经向端王那边投靠过去的曾布、韩忠彦等人,却也无法开口了——亲王为皇帝出京祈福,此事既是忠、又是孝,全看皇帝与他自己的兄弟怎么看了,大家也只能沉默以对。

紧接着便是苏轼施施然地站出来道:“《左传》有载,卫国公子姬汲、姬寿二兄弟,由于知道出使路上有危险,却不顾自己危险,而争相代死,可谓兄弟情深、君子大义也!”

其实苏轼讲的这个“兄弟争死”事件中,还有这二人的父亲及后母在其中的阴谋算计背景,而这样的典故拿到这个场合来说,表面上讲的是兄弟情深,背后是暗有所指,却是令众人不禁有点面面相觑。

赵煦原本对这样的事情是不以为然的,但是毕竟前天刚与秦刚有过交流,别人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但秦刚提醒的事情还是让他上了心。

更何况章惇所提的这事于大面上并无甚不妥,他自认自己对于几个兄弟、尤其是端王赵佶一直都是非常仁义的,让他们出京祈福,不就是路途上的辛苦一点么,倒是也可以从这看一看这些兄弟对他是不是还有真情了。

“梁从政!”

“臣在!”

“章相的这个奏章,交给宗正府去拿个细则方法出来吧!”

“臣遵旨!”

苏轼听到此话之后,不由地松了一口气,清娘这个小丫头,出的这个主意还真是入木三分,既狠又准。

宗正府自然不敢拂了皇帝之意,经过内部商议,又觉得申王有眼疾,远行不方便,最合适去绵州去祈福的人选自然就是端王了。

更何况在这两天的京城里,还传出了“吉人利于亲”的童谣,这“吉人”合在一起,便就是“佶”字,所以端王赵佶对此事应该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