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政事堂再三叮嘱要注意这类消息一定要注意保密。但是漏风一般的大宋朝堂向来就捂不住任何的保密消息,反而越是需要保密的消息,就越容易成为各方竞相传播的焦点话题,并迅速登上了京城各家小报的报头。
什么《辽人马蹄声声,河北战云浓浓》,又或者是《北方临阵换帅,能否勒住辽人南下缰绳》等等,这些小报也因为此类话题的走红而都卖得挺好。
在各种捕风捉影式的消息流传之中,一份新办不久的《东京时报》却刊登了一篇署名为“不急”的作者所撰写的《我看河北局势之一二三》,文风便如这通俗简洁的标题一般,抽丝剥茧一般地彻底分析清楚了河北地区当前的形势特征,明确地对于宋辽之间的战略局势进行简明扼要的预测,并大胆预言:宋辽近期无战事!其浅显直白的文风与大胆明确的观点,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甚至还会有别的小报看到大家都在疯传并讨论这篇文章,于是干脆也在自己的报上随后几天便转载了这篇文章。
当然,此时虽然大宋还没有所谓的法律意义上的署名权,但是转载的报纸都也还算本份地保留了这篇文章原来的“不急”作者的署名。
很显然,所谓的“不急”,应该就是李纲以自己表字“伯纪”而托的笔名。
在李纲坚定地遵循着秦刚所制订的“有责任、有担当”这六字原则,一直严格把关《东京时报》的选题方向与行文风格。而这篇由其亲自执笔的文章,终于能够一炮而红,进而迅速地在京城内走红,而这一天的《东京时报》也破天荒地卖出去了上千份,从而成为自报社成立以来,第一次可以实现了售报盈利的一天。
为此,李纲特意组织了报社所有的人员、包括刻版与印刷的工人一起庆贺了一下,并且在庆贺的过程中,再次向大家强调了秦刚所嘱咐的六字原则。
李纲所组建的这家报社,目前加上他能有七个人,两名刻版工人,一人负责正面,一人负责反面,同时开刻,另一名印刷工,其余的三人以及他本人,便就是这报纸的记者兼编辑,而他本人兼任主编、主笔与记者。
自《东京时报》创刊之后,这份报纸就一直坚持着关注朝堂重要走向,客观分析邸报上发布的重要任命线索背后的原因,以及其预示的政治走向。
当然,报纸关注的内容方向高大上,却是在行文风格上走平易近人的路线,所有的分析结果都注重与大宋百姓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去发表空洞无物的政治观点,而是从一些看似大局的策略上,仔细寻找出可能会影响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方面的影响,能够给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与变化。
在一开始,《东京时报》就从来不去刊登其它小报所热衷的“知名大诗人与第四任正妻闹和离”、“张侍郞昨日脸上有伤疑是悍妻发威”这样的市井八卦,或者是“某地正五品官员风传贪腐被弹劾”等玍这样捕风捉影式的坊间传闻。
虽然这样地自命清高,使得《东京时报》的售卖一直比不上其它同行,但它还是慢慢地吸引了一批自己忠实的读者:一些在京城做生意的商人发现,这份报纸上虽然没有那些热门、带劲的内容,但却有着可靠的信息来源、严谨的分析角度以及最精准的分析结果。
身为生意商人,他们需要的就是这种负责任的政治动向与经济走势的分析,为此,足可以让他们对于接下来的生意投资、货物采购甚至是经营重点作出正确的选择。
而《我看河北局势之一二三》一文的走红,更是因为有数名商人受到此文启发,坚定了对于河北路总体局势稳定明朗的信心,加重或新增对于这里的生意的投资布局,并且因此开始享受到相关的盈利收益。
不久之后,由于河北河东地区开始的旱灾与蝗灾,同时也引起了京城的物价与米价的波动。《东京时报》再次发表“不急”的署名文章《历年北方灾情与京城民生的关联》,文中以大量详实且精炼的资料,回顾了近二十年间史料记载中京城的物价变动情况,着重指出了北宋朝廷对于京城物价的管控与调节力度,提醒京城的市民,不必去受到奸商的鼓动与影响,去进行无谓的囤货囤粮的不理智行为。事实上对于稳定这段时间的京城百姓躁动、避免一些不正常的市场传闻,起到了非常积极且明显的作用。
这下子,就连政事堂的章惇、蔡卞等相公也开始关注到了这份报纸,以至于他们在当日的议政开始之前,还拿着这份报纸,相互交换了一下对于此文的一点看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纲专门为报社招聘而来的三名记者,都是前两次进京赶考的士子,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省试未中,但确实都是有着足够的真才实学。
由于京城的物价不低、生活不易,他们亟需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谋生职业。对于读书人而言,有什么不比一份可以依靠自己动笔写作赚取工资的工作更好呢?
一开始,《东京时报》不温不火的经营状况,也令他们心底里很不安。虽然这报社的年轻主编声称,背后的东家“不差钱”,让大家安心工作,并一定要坚持遵守办报写文的原则,但是不挣钱、光赔钱的月薪,总是拿得极不安心。
在《东京时报》终于能够卖得出去并持续热销之后,大家才开始慢慢地放下心来,而且在进一步感受到自己严谨的办报方针所带来的有力影响,所有人的工作热情也在不断地提升。
在此之后,《东京时报》上,除了专门评论军事政局的“不急”越来越有名气之外,慢慢地还出现了专门评论分析民生商业投资的“不躁”,专门评点地方重要官员的从政特点的“不骄”等等新的主笔名号。
而《东京时报》的名气也渐渐地传到了沧州,一些从京城到此做生意的商人,在频繁的接触中,也顺便把他们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