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母已经忍了两天。
重新开业不到一周,学习先进经验的团队就有2队,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李父请教带队之人。
对方建议普通工作餐就行。
第一次接待,李母亲自下厨,吃的是过年时才能吃到的大肉片烩菜。
结果被带队之人批评。
第二次接待,只间隔了三天,带队的官员是一名副镇长,随队还有一名记者。
得到暗示的李父请了村里做红白事的厨子,按照四菜一汤(加六道配菜)的标准准备了三桌。
副镇长一高兴,喝的有点高,放话说,有困难找他。
人走了,只留下杂乱的现场,李母终于还是爆发了。
“姓李的,上次打点,你花掉500多。这次不到一周时间,就把家里的存货全部霍霍,再有几次,我们就得喝西北风。
我们是小本生意,不是国家工厂,花得可都是我们自己的血汗钱。
我可和你说好了,这是最后一次,下次再来,我就给你全打出去!”
躲在师父家的李元刚好回来,就被父亲拉住。
“三儿,你说这该怎么办?”,他把现在的情况说明一番。
李元一听,就知道这是90年代内陆地区流行的吃大户。
现在全国大办开发区。镇里也想效仿,可惜没钱、没项目、没资源,招商办成立了5年多,没有吸引过来一个项目。
最后一总结,是没有完成三通,没有国家审批认可的资质,所以,镇里就想着向市里申请,希望得到资金的支持,可惜努力半年,没有任何结果。
最后只能把主意打到了乡镇企业和个体小商户。
蚊子虽小,但是累加起来,也有一定的政绩。
所以一旦发现一个有些规模的个体商户,就会大力宣扬,鼓励其他人效仿。
可惜发展到最后,完全变了味道。
参加取经小组的成员,不再是有想法的普通百姓,而是职业蹭吃蹭喝的团队。
他们一部分是各个村里的干部,一部分是关系户。
取经参观成为了改善生活的聚餐会。
很多刚刚起步,或者发展不错的小企业、小商户,最后都被他们霍霍倒闭。
李元前几天没有说话,是因为父母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于成为典型,他们正乐在其中。
只有他们感觉到了痛,再劝时才有效果,也容易促使他们下定决心。
“爸,您觉得一年的盈利,能支撑多少次这样的招待?”
李父低头不语,他现在也有点迷茫。
为了疏通关系,他不得不和一些人打好关系。
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他不得不接待这些取经学习组。
开始还沾沾自喜,但是只接待了两次,他对未来就存满了迷茫。
他开办翻砂厂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家的生活,不是为了改善那些学习小组的生活。
但是他又不敢拒绝,他怕被再次关停翻砂厂。
“爸,您辛辛苦苦办翻砂厂,不是为了喂饱那些不相干的人。大不了不干,也不能让他们绑架”。
看着他纠结的表情,李元微微一笑。
“这几次接待,还有媒体的报道,你大小也算是个个体小商户,四里八乡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