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将领吃空饷外,实际在营的士兵,也时常领不到军饷,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到了崇祯帝的时期,京营的士兵素质极为低下,且往往面有菜色(营养不良),连甲胄都穿戴不上。
此外 ,各方势力对京营“占役”(指:逾制占用公务人员当差)的情况也很严重。
京营身处京师,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京师权贵,所以经常被这些权贵“邀请”前往帮助营造府邸。
原本军队有时协助工程,是明军一项非常好的传统,甚至在后世,也经常使用。
但是军队协助工程,应当是为国家而非私人。
到了明末,这种私人占役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士兵甚至终年没曾参与操练,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专业的能工巧匠,整天帮人盖房子去了。
若是朱棣在九泉之下,得知自己昔日横扫越南塞北的三大营,最后居然转行到了土木系,真不知道朱棣会作何感想。
……
京营各种的贪腐到了崇祯帝手中的时候,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其战力别说是像在永乐时期担任野战主力军那样,就是担任地方部队守备城防都不太行。
虽然崇祯帝多次改革京营,如他曾命东林党人李邦华任兵部右侍郎,主持对京营整顿的任务。
当时李邦华视察京营状况,发现所谓的十万大军,实际仅存一万多(“堪战不及十分之一”),而且战斗素养极差(“全无号令,不谙步伐”)。
明军所倚重的火器也根本不熟练(“点放不齐,仰天虚发”),军中更是莫名的消失了许多战马(“不可问”)。
京营中的装备大量的被士兵私自贩卖、部队的军费积蓄也损失殆尽……
面对京营的严峻现状,李邦华提出了,“补军伍,精练拔,清占役,节马差,省马军,练神器,习飞石”的改革方针,立志要一改本朝之积弊、还天子一可战之军。
最终在李邦华躬亲力行的情况下,京营结果大为改观,使得京营的战斗力在短期内提升了不少。
但京营的改革触动了利益集团,以至于他们联合起来弹劾李邦华(“诸失利者衔次骨,而怨谤纷然”)。
最终在崇祯二年清军入寇畿辅的战争后,利益集团找到机会上书弹劾时任兵部尚书的李邦华,并成功的将李邦华被赶下职位,从此之后,京营的改革就陷入了停滞,京营的战斗力又变成了那副改革前的样子。(李邦华在卸任后继续致力于改革地方军务,还曾建议崇祯帝将太子送往南京,但崇祯帝都没有理会,最终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李邦华自杀殉国。)
孙传庭跟着张世泽走在京营里,看着眼前这些像流氓地痞多过像士兵的京营“精锐”,孙传庭难以置信的对着张世泽问道,“国公,这就是我大明的京营?”
张世泽也被问得有点不好意思,显然他也知道自己手下是些什么货色,于是他苦笑着回答道,“传庭,我实话与你讲,这部分士兵在京营里确实算精锐了。
虽然他们的军纪确实不太好,但是他们至少不是面带菜色,只要经过一番训练,想必还是可堪大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