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发展科技(1 / 2)

天启六年的三月,赵安陪着宋应星一起查看了科学与技术学校的各个学科,在宋应星的安排下,短短半年的时间。

就安排了诸多的研究小组,如:农业方面的《乃粒》(谷物)。

服饰方面的《乃服》(纺织)、《彰施》(染色)。

食品方面的《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曲蘖》(酒曲)。

工业方面的《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和《珠玉》。

赵安也趁着这个机会,愈加的发展了很多的工坊,贴别是造纸工坊,可谓是赵安的重点发展对象。

除此之外,赵安还与宋应星讨论了一下书写工具的改良,毛笔字漂亮是漂亮,但是书写起来太慢了。

于是赵安将后世欧洲的羽毛笔,以及钢笔的思路,提供给了宋应星,希望他能够突破一下现在书写方式。

但是赵安对于现在就造出来钢笔,这件事并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 毕竟还差了太多的东西 ,后世的第一支钢笔是18世纪才出现的,与如今差了200年,赵安希望的是可以将二者结合一下。

赵安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儒学或者说知识分子,能够几千年的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这其实是这个集团对于知识的垄断。

后世的人都知道,科学技术是需要不断积累的,毕竟一些实验或许做一次就需要几年的时间。

而实验是具有可重复性的,只要一位科学家做了,另一位科学家做了也是一样的。

所以后世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论文库,使得所有的科学家可以查阅论文,互相引用。

这样的制度极大的解放了科学家的工作,使得他们只需要去研究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是质疑那些他们觉得有问题的东西。

而中国的这些士族,大多是儒家的人,他们掌握了绝大部分的资料库,很多的科学知识,只要他们觉得不利于儒家的,他们就不会推广。

即使这中间,有那么的几个天才,发现了很多的科学知识,在这个天才死去之后,没有继承者来继续的研究,也很快的会衰落下去。

因为他们没有完整的传承,这样的科学是走不远的,没有科学的积累,也是无法培养出推陈出新的人才的。

华夏自古以来就不缺乏聪明人,为什么在后世的科技大爆炸的年代,中国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甚至于倒退。

但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那么多的中国人出国留学后,又能很快的成为非常优秀的科学家?

不是华夏的人对于学习科学技术不行,而是华夏的传统文化,不允许聪明人去学校科学文化知识。

在他们眼里,除了天天的研究去如何忽悠人。

其余的一切东西都是,“奇技淫巧。”

一句“奇技淫巧”,使得我们与后世的科技发展落后的两百年,直到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