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刺激一把他爹,沈呦呦又貌似像闲唠嗑一般说道:
“今儿啊我听帮咱们整理温室的村里人说,唐九公那么大岁数了,也在点着油灯熬夜看书呢。”
这话给李静舒都整吃惊了:“哎呀,听说他七十多了吧,还要考进士?那么艰苦的条件,那老爷子坚持得住吗?”
“唉,听说九公早年考中举人,就不想考了,因为不喜朝廷纷争,后来科举也停了,
但这不听说我爹辞官为了参加科举,就对家里人说,以前他想差了,是应该继续考考的,哪怕年纪大了,不能当官了,但也要考一下证明自己,”
沈呦呦还特别意味深长的说:“我啊,就佩服这种精神!”
李静舒也连忙点头:“是啊,这就是读书人的那什么好学,勤勉!”
她闺女补充:“笃志好学,晨夕不休!
“农圃余隙,积书窗下,日与古人磨砻,岁月悠久,寖成书癖”,有多少读书人终老于此之愿,与书为伴。
也是这些读书人提倡,读书正心立身,使人知书达理,
所以,读书也不仅是出将入相、光耀门楣的期盼,
更是人们对读书明理的向往,
正如:“家家饭熟书还熟”,处处可闻读书声.....”
躺椅上的沈知秋,听着母女一唱一和,无语的直想翻白眼:为了让她读书,她闺女又开始吊书袋子了。
结果,这还不消停,晌午他儿子蹦蹦跳跳的回来,
沈知秋一把抱住他感慨:“老儿子,爹算知道你学习的不易了。”
本来是想找个知心人,相互安慰一下,结果他儿却摇了摇头:
“爹啊,我还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遭罪,您看开点。”
这什么孩子,长大了一点也不可爱了,真是没以前好玩。
气呼呼的沈知秋松开好大儿,吃饭去了,不抱了。
可沈鹿鸣就跟没看出自己遭人嫌弃了似的,吃过饭,姐姐帮着亲娘收拾桌子,她就弹腿坐在老爹对面,摇头晃脑:
“院长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沈知秋翻白眼,又是唐老头,他被闺女已经用那老头教育一上午了,还来?
“你还记不记得谁给你启蒙的?”
“爹您别打岔,院长说,书本浩如烟海,读起来固然枯燥无味,但有多少人选择在科举路上孤注一掷,
比起那些连笔墨纸砚都用的小心翼翼的读书人,还有那些连赶考盘缠也凑不齐的读书人,我们已经好太多了,
更何况,又有多少农家子,期盼识字而不得?”
院长还给我们讲了好些他曾经同窗,一路求学的艰辛,束修,吃饭,住宿,
冬日里抄书满手冻疮,
夏日里闷热中暑直至昏倒,一年一年手持书卷,直到下场,
还讲过那些穷书生赶考路上的花销,倾全家之力积赞。
也给我们算过一年到头来,普通农家其实攒不下几个钱,要是有个天灾人祸,吃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卖了粮食换科举途中的盘缠了。
所以啊,有是书生为了科考,家里积攒的银子不凑手,还有借高利贷的情况。
那利滚利的,多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