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半个时辰的样子,就可以出锅了,
她带着的几个人,也都是干活麻利的,一口口大锅架着,热气腾腾的,就这么架在山洞门口,特别像厚实的包子铺。
为了节省时间,煮蒸笼也是每个锅上放了五个蒸笼,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节省柴火。
虽然他们并不缺柴火,但是节俭是美德,哈哈,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能大量出货。
当蒸笼里的果子蒸熟,就倒在用竹子编制好的竹席上,地上铺着好几块竹席子,之前用来控干,过水后的竹笋用的。
沈呦呦吃完东西,对这正用火烧木桩的大姑父说道:“姑父,我寻思做几个做棕绳的工具,我爷爷他们用手搓,太慢,还容易手起泡。”
不等王福喜回答,沈老爹就出声:“乖孙儿,爷爷的手不起泡,都是老茧子,早就不起泡了,就是起泡也没事,用针挑破就行。”
沈呦呦被爷爷的实在打败了,只能出声解释:“可是我想到的那个工具,一个人搓绳,能赶上你们20人加起来的量。”
此话一出,老爷子们想到沈呦呦的搓苞米神器,都兴奋了,
如果有那速度,这里有的是棕树皮,是不是他们还可以多搓一些棕绳带走,要知道棕绳比草绳结实的多。
沈太爷激动询问:“呦呦啊,你说是啥子工具啊?”
沈呦呦拿起小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类似“平”字的叉子,原理其实就是和现代放风筝的把手类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呦呦边指着叉子边讲解:把棕丝喷上点水,用两根小竹竿挑松打散棕丝,让它们编的均匀一些,之后把打散的棕丝捋顺,顺着卷成一卷一卷的,就类似棉花和蚕丝纺线。
搓绳子的时候,就用这个叉子,缠住一头,右手转动叉子,左手拉扯棕丝,很快便能将棕丝纺成小股的细绳。
等棕绳到达一定长度的时候,大拇指一转,利用惯性将棕绳缠在叉子上。
解释有点解释不明白,叉子很好制作,王福喜现场就弄了几个细竹板,做了两个,沈呦呦直接上手教。
操作相当简单,先在叉子上抹了点棕榈果子上的油脂,就是为了让它转动的更丝滑,
之后将棕绒的一头套在叉子上,随着沈呦呦右手转动叉子,左手拉扯棕丝,非常快的就缠绕了一个棕绳球,其实用了才十来分钟。
大概得三十来米的长度,这速度绝对比之前快速的多,
但是沈老爹出声提醒:“呦呦,你这个一松手就开了,还要搓成两股绳。”
沈呦呦点头:“爷爷我知道,我的先缠两个棕球,”
她讲第一个棕绳球暂时固定在叉子上,不让它散开,继续去缠绕第二个,经过两个棕球的制作,爷爷们也看明白了这个工具,到底咋用。
接下来是将缠好的两个叉子上的棕绳子接成一根。
随后,将接好的棕绳挂在钩子上,叉子随着左右手同时转动,两股细绳绞织成一根粗点的棕绳。
棕绳到达所需长度时,巧妙的把棕绳打上结,这时候就是细棕绳,可以用来缝制床垫或者蓑衣。
沈呦呦的操作真是给老爷子们镇住了,他们实在是想不明白:
为啥小孙女就看他们搓一个绳子,就能想出这么好用的工具,这脑子是不是比小三子还要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