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知府李余庆(2 / 2)

李余庆笑着说:“夫人,是要替我拿主意了?”

李余庆妻也笑着回应:“官人常抱怨官场上摸鱼混日子之辈太多,没有志趣相投者。

今日若能与这些才俊结交一二,想必可以找到同道中人!”

此话说到了陈余庆心坎,加之他反复查看拜帖内容,里面没有一句自满的话。

欣慰于赵仲明的这份谦虚,便回帖答应了对方的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府衙的晚宴上,众人先是相互介绍,熟悉彼此的身份。

随后,李余庆因为年长,便以老大哥自居,为活跃气氛,他首先开口说:

“吾身平最敬同辈中人的王介甫,既能写的一手好文章,所到地方也皆堪称大治,真治世良才也!”

几人中,以南陵温最熟悉王介甫,因此他回应道:

“李知府此话,敢情是讲给我听的,王大人可是我的顶头上司哦!”

李余庆笑着说:“我倒不知南校郎是王制诰部下,不过我能权知杭州,有一半是因为王制诰的推荐,这也是他答应入京时,提的要求。

牵强点说,南校郎叫我一声师哥也是合理的!”

南陵温一脸敬佩的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陈知府能以年相若者为师,果然大度!”

张可秀常伴皇后,对宫里提拔事多有耳闻,她知道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于是追问:

“我有一事不明,还望李知府能解释一下,以王制诰的资历,恐怕举荐不了如此重要的职务?”

李余庆笑着说:“看来秀儿小娘子,对朝堂的人事任命非常熟悉,还有一半,便是运气爆棚,捡漏而来!”

一句“捡漏而来”,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兴趣,李余庆不敢误了兴致,马上接话: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想必各位都有耳闻,因此两浙的水利工程,是中书每年都要关注的事!

我任职昆山县时,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滩无陆路,百姓往来和运粮很不便。

我便与匠人们多次前往实地考察,最后采用在浅滩处,种植杂草、麻杆之类的植物收集泥土的办法,慢慢筑起路堤。

等路堤稳固后又在之间架桥,已经形成了几十里的道路,按照预计,今年应该会全线贯通了!”

张可秀说:“那更奇怪了,你就应该留在苏州,等着这件事的完成,怎么又来到了海州?”

李余庆大笑着说:“你们两个青年,不管以后谁能聚到了张可秀,他日必定平步青云,她属于又有本事又有关系的贤内助哦!”

南陵温和张可秀都陷入了沉默,不知该如何回答,还好赵仲明开口:“陈大哥的话,好像是深有体会?”

李余庆笑着说:“不怕各位笑话,我性格直爽,常得罪上司和同僚,要不是有内人的指点,恐怕早就被人贬到岭南地区了!”

张可秀回过神来,她开玩笑的说:“李大哥还请继续说明如何捡漏,如果可以,不如把夫人也请出来!”

陈余庆说:“非我不愿意,只是内人近日偶然风寒!

我们继续说回修路的事,你们皆认为是好事一件,但这事我并没有得到过嘉奖。反而因为劳民伤财,被人参了一本!”

赵仲明表示了理解,他无奈的说:“习惯就好,不招人妒是庸才!因为你不属于绝大多数的同流合污者,是异类!”

李余庆脸上浮现满意的表示,他继续解释:

“州内也派人下来调查过修路之事,但是以无功无过结案。

随后,我便被平调到了海州境内。反因此遇见了王制诰,他欣赏我治水的能力,于是开始向朝廷举荐我。”

赵仲明忿忿不平的说:“李大哥既然提到道路马上就要修通了,我们不妨看看是谁上书邀功的!”

陈余庆一脸和气的说:“不必了,有人告诉过我,是皇帝钦点我为海州知州的,我已经非知足了!”

张可秀表现出了敬佩之意,她说:“李知府没有一丝抱怨的意味,吐露此事多半是想警示后辈,对仕途之路,必须多一点清醒的认识!”

李余庆见三人一点就通,继续说:

“言归正传,说自己捡漏,皆因几年前与西夏战争中,大宋失利,辽国趁机增加了岁币!

为了稳定后方粮仓,只得重用我这种懂农事和水利的人!不然陛下哪里会钦点无名之辈!”

南陵温说:“时也!命也!本来我和张可秀还担心,有人故意弄你到此,为的是随时把你变成一把利器!”

李余庆愣了一阵,随后突然谨慎的说:“你要这么说,我真觉得有两件事,必须让你们知道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