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9天(2017年9月7日,星期四)——互相教育
这几天我的“散漫作风”略有抬头,妈妈决定多花些时间陪陪我。
其实妈妈真正的意图是要“盯”着点我,在妈妈面前我还是要有所“收敛”的。
有了妈妈的陪(监)伴(督),我果然乖了好多,动作快了,也不闹着看电视了,妈妈很满意。
妈妈一边陪我吃早饭一边跟我交流,谈到了妈妈正在看的一本书《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是专门教人“不要抱怨”的。
妈妈打算借机对我进行一番“教育”,帮我养成内心强大的本领,于是就给我讲了书里的例子,还分享了自己了感想。
书里说有一个人运气不好,诸事不顺,就到处跟人抱怨,结果越抱怨心情越不好,结果身体也越来越差,终于得了重病。
妈妈说人就要善于“不抱怨”,不要追求别人的同情。
别管别人和这个世界对自己怎么样,至少自己要对自己好一点,这样才能保持好的心理和身体状态。
妈妈讲完了,可是我的回应却让妈妈有点意外。
因为我的关注点跟妈妈的引导并不在同一个方向上,我问妈妈:
“妈妈,那个人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吗?他为什么要向别人抱怨才能得到同情呢?”
妈妈只好顺着我的想法再“教育”我:
“他以为要向别人抱怨自己的‘遭遇’才能得到关心,而实际上他只有懂得自己关心自己了,别人才会来关心他。”
我想都没想就跟妈妈说:“只有去关心别人了,别人才会来关心您。”
我说得很平淡,可见这个想法已经深深地在我心里成为了“真理”。
这虽然是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却在妈妈心里引起了足够大的“震动”。
这个浅显而朴素的道理,难道不是每个人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吗?
为什么现在却被人们用复杂的心态“分析”得这么“深刻”了呢?
人们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不“单纯”,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还是小孩好,能用如此简单而肯定的心态来理解这个道理,这才是一种令成年人羡慕的“幸福”吧!
而且我在给妈妈“讲道理”的时候还用了“您”这个敬语,这也让妈妈非常满意。
妈妈说她爱我,我当然也爱妈妈了!
看来,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同时,也在得到子女的“教育”,大家始终是在共同成长的。
--------------------
第2250天(2017年9月8日,星期五)——好难完成的任务
今天是周五啦,不知不觉的,我已经上了一个星期的小学了。
时光过得好快,我觉得小学生活还是挺轻松的嘛!
今天我很开心,因为周末到了,今天我只上半天学,明天就可以休息了。
而且终于可以去姥姥家痛快地玩了,周末真是令人愉快。
不过爸爸妈妈、奶奶、姥姥可并不觉得轻松,今天老师在“陪育”里提了好几项要求。
有要求给孩子包书皮的、有要求家长检查孩子背书和认字的、有要求给孩子买口算书的。
一会儿一个通知,一会儿一个“任务”,可把家长们给忙活坏了。
别的任务倒还好完成,就是买口算这件事,家长们做起来才发现这可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
老师要求买一本口算书,下周五要用,还在“陪育”里发了图片,特意提醒大家一定要买“新版”。
家长们赶紧上网查、去书店找,结果发现这本书的版本可真是不少。
有新旧版之分,有“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之分,就算是前两项都对上的版本再看细节也有区分。
家长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家长群里互相讨论。
家长们发出来几个版本,有在网上找的,有去书店买的,大家一看几乎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再跟老师发的一比,也都不一样!
妈妈把上网买书的任务交给了姥姥,姥姥上网找了半天,按老师发的样子找了一个。
都下完单了爸爸却发现这是“北师大版”,跟老师发的“人教版”对不上!
姥姥赶紧又上网继续找,找了几家发出来都能被大家找到跟老师发的“样本”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左上角的字母不一样、右上角的文字不一样、中间多了一行小字,可真是费了劲了。
最后大家在群里商量了快一个小时,才找到一个跟“样本”差异最小的。
姥姥说等书送到了还是先拍照发给老师看看,确认一下,免得我上课的时候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
这真是一个“好难完成”的任务,相信别的家长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也都没少犯难。
我上学这一周,自己倒是不怎么累,可是家长们却已经记不清楚完成过多少老师给留的“作业”了。
包书皮、做名牌、买美术袋、买书、买球鞋、检查学习情况,爸爸妈妈觉得上班都没这么累……
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上学完全没有这么多事儿,全靠学生自己,家长们几乎用不着操心。
不过爸爸妈妈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折腾”家长了,奶奶还记着为了给爸爸买一本老师要求的练习册跑遍了全城书店的“往事”。
现在到了我上学,生活条件也好了,买东西也方便了,全社会对教育也重视了。
家长们的任务也就越来越多,简直比自己去上学还要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