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雨纷纷。
春雨过后,山上、地里各种野菜齐刷刷冒出了绿尖。
林大江一有空就在院子后面开荒。
没办法,山脚下这块地太大了,空着也是空着,多开几块地,撒一些菜种,就算自己吃不完,还能喂鸡喂鸭。
家里的鸡鸭太多了,要是光吃粮食可吃不起。
“哎......”
这是林小满今天听见她爹的第五次叹息。
她现在必须纠正一个事实。
她家最抠的不是娘,而是眼前这个拼命开荒企图种菜喂鸡鸭来减少粮食浪费的林抠搜。
周扒皮都比他大方。
“爹,你累不?”林小满在一旁悠闲地站着。
“不累,小满,我看你挺闲的,要不……”林大江试图让林小满一起。
“爹,我不闲,挺忙的。”
“那你傻站着干嘛?”
“我在看爹到底有多抠。”
林大江停下翻地的动作:“......”
完了长叹一口气,“我这还不是为了省点粮食,小满。”
“可菜种也要花钱买呀,你既然是用来喂鸡喂鸭的,为啥不去山上挖野菜来种,索性把鸡鸭都放出来让它们自己吃算了。”
林小满是开玩笑的,没想到林大江当真了。
“小满,我咋没想到呢!这法子好啊,嘿,我怀疑前面十二年你不是傻了。”
“那是什么?”
"是被神仙老爷定住了,让你停止思考,吸收天地精华。"
林小满笑,爹不仅抠搜,还是个极具想象力的抠搜。
家里每月进账应付鸡鸭口粮绝对没问题,如果是村里人有这个顾虑她可以理解,毕竟还没到完全吃饱穿暖的地步。
除了农忙那几日,村里大多数人家一日还是吃两顿。
只有少数人家,中午会做点饼子应付着吃点,垫垫肚子。
这就是为什么明知道鸡蛋鸭蛋和鸡鸭都可以卖钱,却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家不敢养鸡鸭的缘故。
前期投入成本过大,后期收益又是个未知数。
大家不敢赌。
但有一点她不太明白,既然村里人这么谨慎,为什么林大河能轻而易举把大家的钱骗走?
还不是小数目,多的二两、三两,少的也有五六百文。
他们当初就没想过林大河带着钱跑路吗?
也许,村里人对读书人太信任了?
“爹,你会养蚯蚓么?”
林大江被林小满冷不丁的问题问住了,“你说地龙?地里不都是吗?一锄头下去,挖就是了。”
“可是,一锄头下去,也就几条啊,是吧?”
“对啊,地龙要怎么养?我听过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就是没听过养地龙。要不然谷雨咋天天指使狗蛋几个给她挖蚯蚓呢?”
林小满只知道蚯蚓喜阴喜湿喜温,雌雄同体,繁殖能力强,生命力极强。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主要吃腐烂的植物和动物粪便。
最主要的,它是家禽喜欢的食物。
按照目前的温度,只要在地里盖上一层稻秸秆就能保温。
家里鸡鸭粪便多的很,堆肥后还剩许多。
或许,她可以试试繁殖蚯蚓,这样阿爹就不用日日想着开荒种菜,也不用担心上百只鸡鸭把他的粮食都吃完了。
上回她听舅娘想把表哥送去念书,至今都没有行动,估计是去年分家建房后钱不够了。
如果她能繁殖蚯蚓,能帮舅舅们省下好大一笔钱!
“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林小满喃喃自语。
“也是,你脑瓜子好使。说吧,你打算怎么养地龙,脏活累活尽管交给爹来干。”林大江很高兴,只求不要浪费粮食去喂鸡喂鸭,让他干啥都行。
“地龙喜欢潮湿的地方,不喜阳光。”
林大江指了指新屋的北墙,“咱家院墙高,北面那块地,阳光都被院墙挡住了,我瞧着那边挺好的。”
“爹,不行吧?”林小满虽然要繁殖蚯蚓,但她最讨厌软绵绵的虫子,蚯蚓那长相在她眼里和软绵绵的虫子没什么区别,甚至还要恶心一点。
她只要一想到她们家后院有大把大把的蚯蚓,还没开始养就已经浑身发麻了。
“你要是养在院子外面,下回不是还要找人把地龙挖过去?不又是一笔工钱吗?”
林大江一想,也对,“那就换个地方。”
想到能省粮,林大江和林小满一拍即合。
当即不开荒了,和林小满一起去找养地龙的地方。
找来找去,决定就养在鸡窝鸭窝后面。
不过林小满从没养过蚯蚓,前世种花,都是在网上买发酵过的羊粪蛋和鸡粪,还有骨粉,用这些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结块。
只能先尝试。
“小满,地方选好了,要怎么养?”
“要不先松松土?地龙喜阴喜湿,等会再洒点水。”林小满挤牙膏似的,把能想到的一一道来,“嗯,还有鸡鸭粪便或者兔子粪拿来盖一层在土上面,最后再厚厚的盖一层稻秸秆保温。暂时就想到这些,先试试吧!”
小主,
林大江毫不怀疑,小满说的水、鸡鸭粪便、稻秸秆都不花钱,试试就试试。
于是二话不说,拿着锄头开始松土。
“小满,这里没翻出几条地龙啊?”林大江疑惑,都没地龙,怎么养?
“爹,要不多挖点地龙放过来?”
“行,小满,我来吧。谷雨说你啥都不怕就怕黑漆漆的地龙。”
林小满脸一红,谷雨这个额大嘴巴,现在全家人都知道她怕地龙了。
林大江松好土,趁他去别处挖地龙的时候,林小满去前面铲鸡粪。
“走开走开,地龙来了。”林大江喊着,让林小满提前走开。
林小满下意识抬头一望,立马移开视线。
可惜晚了,密密麻麻的地龙....
太恶心了!
“哈哈,小满,都叫你走开了你还看。”林大江幸灾乐祸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