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清明(2 / 2)

当时外部最大的威胁突厥被一分为二,可随意拿捏。

吐蕃还没兴起,西方大食国(阿拉伯)也还处于创业阶段。

若是能够平稳延续下去,免除隋末动乱造成的破坏。

相当于比唐朝多三十四年的发展时间,而且底子殷实千百倍。

这样一个中原王朝,要是能维系两百年,那将是何其的强大!

可就是这么一手好牌,在好大喜功的杨广手里打得稀烂。

短期内征调百万民夫开凿京杭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一下子把家底给掏空了。

不得不说,杨广胸怀雄心壮志,眼光也不赖。

要是把他心中的愿景交由三代君王去实现,或许真能缔造一个比唐朝更强大的王朝。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

三月初五。

清明。

作为大周的法定节假日,这一天,各衙门官员休沐。

人们在这天祭祖,踏青,吃寒食……

小皇帝也领着在京的皇室子弟到太庙上香祭祀。

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举行。

宇文衍以实际行动推广华夏传统节日,增强大周百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陛下,为何清明前后雨水就多起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上善殿。

墨言收起油纸伞,甩了甩上面的水珠,问道。

“冬去春来,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降雨,这时南方更是阴雨绵绵……”

宇文衍接过梅梅递来的湿锦帕擦了擦脸,随口说道。

墨言不知道陛下为什么懂得这些,眸中尽是崇拜之色。

“花花,把那首清明诗吟来……”

小皇帝坐下泡茶,对着落在屏风上整理羽毛的鹦鹉轻抬下巴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只鸟儿确实极品。

不仅能学说话,唱歌,还会吟诗。

唐诗三百首。

其中的很多经典诗句都被小皇帝借用了。

朝中官员文学素养都不低,听后赞叹不已。

甚至有一些流传到了国子监,引得众多读书人追捧,直呼真“帝诗”也!

“不错嘛花花,赏二两蛋蛋……”

宇文衍品了口茶,对于它的“才情智商”很是满意。

鹦鹉轻抖羽翅,露出傲娇的小表情,悠哉地啄食着竹竹送上的羊蛋。

清明前后。

正是春耕、春种的农忙时节,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连续几年的丰收,使得自耕农们干劲十足。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朝廷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棉纺行业蓬勃发展。

当下的棉花主要供应棉制品工坊,民间使用还在少数。

棉被,棉服等物,作为边塞军需用品,暂时由朝廷统一分配。

当然。

等到棉花产量上来,棉制品也能在民间普及。

这也是宇文衍希望看到的结果!

吃饱,穿暖。

就是当下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