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河河畔,秋风萧瑟,波涛汹涌。洪承畴,这位身经百战的明朝名将,正率领着五百亲骑,如同疾风骤雨般向前疾驰,马蹄声、兵器碰撞声交织成一片,气势如虹。
此次前往天寿山,实属无奈之举。崇祯帝的圣旨如同枷锁,牢牢束缚着洪承畴的行动。身为臣子,他必须遵从君命,否则便是大逆不道,有悖臣子之道。然而,洪承畴并非愚钝之人,他深知这是建奴设下的圈套,意在诱他深入,一网打尽。因此,他只带了五百亲骑,火速前往,而九千京营精骑则留在宛平,按兵不动,以备不时之需。
洪承畴心中也抱有侥幸心理。五百轻骑目标小,行动迅速,即便建奴在通往天寿山的路上布下了天罗地网,也未必能够困住他。他计划着,只需在天寿山附近兜一圈,再返回宛平,便可向崇祯帝有个交代。即便建奴真的毁了帝陵,他也能以尽力而为为由,减轻罪责。
然而,洪承畴还是小看了范文程这个铁杆汉奸的狡猾,更低估了自己在建奴心中的重要性。就在他离开宛平不久,范文程的歼细便将消息传到了广渠门外的建奴大营。多尔衮闻讯后,当即飞骑传檄,让在清河店、大榆河、小榆河、玉泉山一带掳掠的建奴各部迅速集结,做好迎战准备,一张巨大的网已经悄然张开,等待着洪承畴的自投罗网。
当洪承畴的五百轻骑刚刚抵达榆河河畔,准备渡河北上时,一股股建奴铁骑如同狂风骤雨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他们团团围住。洪承畴见状,心中暗自惊呼:“好个范文程,竟如此狡诈!”他深知,此时已经陷入了建奴的包围之中,生死存亡,只在旦夕之间。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洪承畴会如何应对?他能否凭借智勇双全,成功突破建奴的天罗地网?一切,都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揭晓。
紫禁城,宏伟壮观的建极殿内,烛光摇曳,映照出一幅幅凝重而复杂的面孔。崇祯帝,这位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正端坐在龙椅之上,宴请着国丈周奎、国舅田弘遇、成国公朱纯臣、保国公朱国弼等一众皇亲国戚。殿外,建奴大军压境,燕京城宛如风雨中的烛火,危在旦夕。在这紧要关头,京营将士的士气与忠诚,成为了保卫皇城的最后防线。然而,要激发将士们的斗志,赏银自是不可或缺。
崇祯帝眉头紧锁,目光在众位皇亲国戚间扫视,心中暗自叹息。他深知,要想让京营将士誓死效命,必须有足够的赏银作为激励。然而,当他将内府司钥库翻了个底朝天,也只找到了区区三万两银子,这对于即将面临的战争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至于国库,更是早已空空如也,连京师官员的禄米也已三月未发,朝野上下,一片愁云惨雾。
无奈之下,崇祯帝只能放下九五之尊的架子,恳求这些皇亲国戚能够慷慨解囊,共赴国难。在这些皇亲国戚中,成国公朱纯臣、国丈周奎与国舅田弘遇无疑是最为富有的三人。然而,当崇祯帝满怀期待地看向他们时,却只得到了令人失望的回应。成国公朱纯臣,家资百万,却仅象征性地捐出了五千两银子;国丈周奎与国舅田弘遇更是各捐了三千两,其余的皇亲国戚更是吝啬,有的捐了两千两,有的捐了一千两,更有甚者,只捐了五百两。
望着面前这好不容易凑足的十万两纹银,崇祯帝的神情愈发阴郁。想当年,他身为九五之尊,富有四海,如今却为了区区十万两银子而厚颜求人,这怎能不让他心生感慨?更令他痛心的是,即便他如此低声下气,这些皇亲国戚却仍然吝啬至此,国家的危难在他们眼中似乎与自己并无瓜葛。
就在这时,王承恩上前禀报,准备将这十万两银子分发给京营将士。崇祯帝闻言,微微点头,吩咐道:“告诉将士们,只要击退了建奴,朕还有重赏!”然而,就在王承恩准备离开之际,京营监军高起潜却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洪承畴在榆河遭到建奴伏击,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活捉。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崇祯帝眼前一黑,险些栽倒在地。他深知,洪承畴的失陷意味着大明王朝又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更意味着京城的防御力量再次被削弱。他急忙吩咐召见周延儒和陈新甲,希望他们能够想出应对之策。
然而,当周延儒和陈新甲匆匆赶到乾清宫的东暖阁时,他们却发现崇祯帝正以一种莫名的眼神望着他们。崇祯帝心中充满了怨气,他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周延儒或陈新甲的建议,让洪承畴带兵前往天寿山护陵。现在,洪承畴被建奴活捉,谁来统率留在宛平的九千京营精骑?谁来统率即将赶到京师的八万精锐边军?又靠谁去对付燕京城外那三十万建奴大军?
周延儒和陈新甲低着头,心中同样充满了怨气。他们明白,如果当初站出来反对洪承畴前往天寿山护陵,固然可以避免今日之祸,但万一建奴真的挖了帝陵、毁了龙脉,这个罪名又该由谁来承担?他们可不愿意给崇祯帝背这个黑锅。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明哲保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大明王朝的未来似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崇祯帝望着眼前的两位大臣,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他深知,自己再也无法找到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能臣了。大明王朝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周阁老,陈爱卿,朕刚刚得知,洪承畴不幸兵败被俘。”崇祯帝缓缓吐出一口气,将心中的愤懑与怨恨深深压抑,眼下建奴大军压境,正是国家危难之际,亟需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绝非与周延儒、陈新甲清算旧账之时。
周延儒闻言,神色凝重,与陈新甲对视一眼,二人皆已耳闻此事。“臣等已有所闻,陛下勿忧。”周延儒沉稳地回应道。
崇祯帝目光如炬,直视二人,忧虑之情溢于言表:“洪承畴遭此变故,李立峰、白广恩、刘泽清三镇精兵以及留驻宛平的九千京营铁骑,如今各自为政,群龙无首,若被建奴趁机各个击破,后果不堪设想。一旦这四路精锐崩溃,京师将岌岌可危。二位卿家,可有良策以解此困局?”
陈新甲微微低头,以眼神示意周延儒,示意其先行发言。周延儒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恭敬奏道:“万岁爷,洪承畴虽失,但我大明尚有一员猛将,或可力挽狂澜,击退建奴。”
崇祯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之光,急切地问道:“卿所言何人?”
周延儒一字一顿,语气坚定:“孙传庭。”
榆河河畔,秋风萧瑟,波涛汹涌。洪承畴,这位身经百战的明朝名将,正率领着五百亲骑,如同疾风骤雨般向前疾驰,马蹄声、兵器碰撞声交织成一片,气势如虹。
此次前往天寿山,实属无奈之举。崇祯帝的圣旨如同枷锁,牢牢束缚着洪承畴的行动。身为臣子,他必须遵从君命,否则便是大逆不道,有悖臣子之道。然而,洪承畴并非愚钝之人,他深知这是建奴设下的圈套,意在诱他深入,一网打尽。因此,他只带了五百亲骑,火速前往,而九千京营精骑则留在宛平,按兵不动,以备不时之需。
洪承畴心中也抱有侥幸心理。五百轻骑目标小,行动迅速,即便建奴在通往天寿山的路上布下了天罗地网,也未必能够困住他。他计划着,只需在天寿山附近兜一圈,再返回宛平,便可向崇祯帝有个交代。即便建奴真的毁了帝陵,他也能以尽力而为为由,减轻罪责。
然而,洪承畴还是小看了范文程这个铁杆汉奸的狡猾,更低估了自己在建奴心中的重要性。就在他离开宛平不久,范文程的歼细便将消息传到了广渠门外的建奴大营。多尔衮闻讯后,当即飞骑传檄,让在清河店、大榆河、小榆河、玉泉山一带掳掠的建奴各部迅速集结,做好迎战准备,一张巨大的网已经悄然张开,等待着洪承畴的自投罗网。
当洪承畴的五百轻骑刚刚抵达榆河河畔,准备渡河北上时,一股股建奴铁骑如同狂风骤雨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他们团团围住。洪承畴见状,心中暗自惊呼:“好个范文程,竟如此狡诈!”他深知,此时已经陷入了建奴的包围之中,生死存亡,只在旦夕之间。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洪承畴会如何应对?他能否凭借智勇双全,成功突破建奴的天罗地网?一切,都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揭晓。
紫禁城,宏伟壮观的建极殿内,烛光摇曳,映照出一幅幅凝重而复杂的面孔。崇祯帝,这位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正端坐在龙椅之上,宴请着国丈周奎、国舅田弘遇、成国公朱纯臣、保国公朱国弼等一众皇亲国戚。殿外,建奴大军压境,燕京城宛如风雨中的烛火,危在旦夕。在这紧要关头,京营将士的士气与忠诚,成为了保卫皇城的最后防线。然而,要激发将士们的斗志,赏银自是不可或缺。
崇祯帝眉头紧锁,目光在众位皇亲国戚间扫视,心中暗自叹息。他深知,要想让京营将士誓死效命,必须有足够的赏银作为激励。然而,当他将内府司钥库翻了个底朝天,也只找到了区区三万两银子,这对于即将面临的战争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至于国库,更是早已空空如也,连京师官员的禄米也已三月未发,朝野上下,一片愁云惨雾。
无奈之下,崇祯帝只能放下九五之尊的架子,恳求这些皇亲国戚能够慷慨解囊,共赴国难。在这些皇亲国戚中,成国公朱纯臣、国丈周奎与国舅田弘遇无疑是最为富有的三人。然而,当崇祯帝满怀期待地看向他们时,却只得到了令人失望的回应。成国公朱纯臣,家资百万,却仅象征性地捐出了五千两银子;国丈周奎与国舅田弘遇更是各捐了三千两,其余的皇亲国戚更是吝啬,有的捐了两千两,有的捐了一千两,更有甚者,只捐了五百两。
望着面前这好不容易凑足的十万两纹银,崇祯帝的神情愈发阴郁。想当年,他身为九五之尊,富有四海,如今却为了区区十万两银子而厚颜求人,这怎能不让他心生感慨?更令他痛心的是,即便他如此低声下气,这些皇亲国戚却仍然吝啬至此,国家的危难在他们眼中似乎与自己并无瓜葛。
就在这时,王承恩上前禀报,准备将这十万两银子分发给京营将士。崇祯帝闻言,微微点头,吩咐道:“告诉将士们,只要击退了建奴,朕还有重赏!”然而,就在王承恩准备离开之际,京营监军高起潜却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洪承畴在榆河遭到建奴伏击,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活捉。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崇祯帝眼前一黑,险些栽倒在地。他深知,洪承畴的失陷意味着大明王朝又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更意味着京城的防御力量再次被削弱。他急忙吩咐召见周延儒和陈新甲,希望他们能够想出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