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说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江淮水军浮海先进,于平壤城六十里处大破高丽兵。来护儿因胜而骄,带四万精兵直至平壤城下;高丽兵在城内设伏,诱来护儿入城击之。
来护儿中伏大败,四万士卒得以生还者不过数千。
高丽兵追至渡海口岸,隋将周法尚整阵以待,高丽兵退。来护儿还屯海浦,不敢复留应接陆路诸军;次年六月,返回辽东。
又说于仲文、宇文述等,率陆路九军三十万五千人,亦搭浮桥南渡鸭绿江。人马皆给百日之粮,重不能负。主将下令军中:士卒有遗弃米粟者斩!
士卒便于宿营之时,皆于幕下掘坑埋之,行至中途,粮已将尽。
高丽欲疲隋军,一路败退,诱之深入。隋军渡过萨水(清川江),离平壤城三十里时,因山为营,不见水军前来接应。
高丽王遣使往隋营诈降,宇文述考虑士卒疲惫,不可再战,又平壤城险固,难以攻下,遂因其诈谋而还。
大业八年七月,隋军还至萨水,高丽王亲率大兵自后击之,隋军大败,溃不成军。及还至辽东城外,只余二千七百人。
隋炀帝只得命从高丽退兵,将所得高丽之地设置辽东郡。
经此一役,隋朝名臣宿将多死于难,朝中就此人才凋零。先有将作大匠、工部尚书宇文恺,死于往战途中,年仅五十七岁,谥号为康。继有大将北海人段文振,辽东之役任左侯卫大将军,途中身染重病。大业八年三月,段文振死于征高丽途中。
又有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始兴江口人,辽东之战时请为前锋,并对其三子说道:吾荷国恩,今为死耳。我得良杀,汝当富贵。
炀帝命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高丽兵至,居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麦铁杖勇猛登岸,终因人少力寡,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战死于辽水岸边。
炀帝诏赠麦铁杖为铁杖宿公,使其子麦铁孟才袭爵,次子仲才、季才并拜为正议大夫。高昌王麴伯雅从击高丽,返回长安后,炀帝极力褒奖,并以宗女华容公主嫁之。
小主,
隋炀帝性格壮烈,终生从不服输。大业九年正月,大败之后未过半载,再次下令征兵,名为骁果军,更置折冲等郎官以统之。命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四月,炀帝至辽东,遣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进军平壤,同时命左光禄大夫王仁恭,兵出扶馀道。
高丽兵数万之众前来拒战,被王仁恭率精骑一千击破,大败而归,婴城固守。
炀帝更命诸将猛攻辽东,飞楼、云梯、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高丽应变拒之,二十余日不拔,双方死亡惨重。
炀帝又令造布囊百余万,贮土以为鱼梁大道,阔三十步,高与城齐;又作八轮楼车,高出于城,夹鱼梁道,将欲俯射城内。
安排已定,至期将攻,忽闻信使来报:礼部尚书杨玄感以李密为军师,扯旗造反。
隋炀帝闻报大惊,恐怕江山社稷被人夺走,只下诏命撤军,班师还朝。军资、器械堆积如山,皆弃而不顾。高丽人随后追击,隋朝后军数万人被追及,以致羸弱数千被杀。
镜头闪回,补叙杨玄感造反经过。
便在隋炀帝二征高丽之际,只因举国精兵皆在辽东,故除山东诸路人马之外,全国各地又有十余路反叛。后世《说唐》等话本小说,称为“十八家反王,七十二路烟尘”。
先说十八家反王:魏王李密,郑王王世充,夏王窦建德,燕王高开道,鲁王徐元朗,秦王薛举,苏州王沈法兴,南阳王朱灿,宋王孟海公,白御王高谈圣,济宁王王薄,梁王萧铣,吴王李子通,楚王杜伏威,济南王唐弼,定杨王刘武周,凉王李轨,突厥王始毕可汗。
再说六十四路烟尘:林士弘,辅公祏,崔贤,左孝右,高士达,吕世恒,刘元进,向海明,刘苗王,尉文通,孙安祖,梁师都,雷大鹏,张金称,杜才干,魏刀儿,吴可宣,刘霸道,郭子和,白瑜婆,郝孝德,裴长才,孟让,左才相,王文坎,铁木金,孙宣雅,郭方预,石子河,孙华,刘伽伦,尔朱焕,尉迟元祥,操师乞,胡二成,李立,石秪阇,郑大彪,王良,霍小汉,帅仁泰,解象,李宛,向思多,良度,韩相国,李文相,张升,赵君德,卢祖尚,周法明,杨士林,房献伯,王君廓,李德谦,张清特,周比洮,李士才,张迁,王德仁,魏六,徐洪客,张善相,谢叔方。
又有以瓦岗寨为核心,贾柳店结义兄弟所占四十九座山头:翟让,李密,魏征,单雄信,秦琼,王伯当,王当仁,程咬金,尤俊达,樊建威,连巨真,尚山智,夏杉至,尉迟南,尉迟北,卢明月,吕明星,侯君集,贾闰甫,柳周臣,南延平,北延道,张公瑾,史大奈,徐世积,邴元真,费君喜,丁天庆,黄天虎,周文举,卜光靛,房彦藻,李公逸,唐万仁,罗士信,屈突通,屈突盖,柴孝和,蔡进德,王儒信,祖君彦,白显道,元宝藏,柴嗣昌,贾雄,黄君汉,张亮,金甲,童环。
其实以上叛军,皆演义小说为了热闹,硬凑人数,当不得真。
历史真相:隋末起义,除前文所叙山东诸路人马之外,天下反叛有据可查者,大约又有十路之多,依其起兵时间早晚,分列如下。
第一路,乃是宁夏灵武人白瑜娑,夺取官马,北连突厥,众至数万。
第二路,乃是济阴人孟海公,占据周桥,进占曹、戴二州,众至三万。
第三路,乃是齐郡人孟让,先与王薄联合,后南下江淮,众达十余万。
第四路,乃是北海人郭方预,自号卢公,众至三万。
第五路,乃是平原人郝孝德,聚众数万起义,与王薄、孙宣雅等部十余万结为联军。
第六路,乃是厌次人格谦,以豆子航为根据地,自称燕王,众至十余万。
第七路,乃是渤海人孙宣雅,亦以豆子航为根据地,众至十万,自称齐王。
第八路,乃是余杭人刘元进,众至数万,进据吴郡,称天子,置百官。
第九路,乃是梁郡人韩相国,众至十余万,被杨玄感任命为河南道元帅。
第十路,乃是吴郡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聚众江左。共推刘元进为主,众至十万。
杨玄感起兵反隋,却非农民起义,亦不属十八家反王,六十四路烟尘之列。隋炀帝二征高丽,初命礼部尚书杨玄感于黎阳督运军粮。杨玄感见朝政日益混乱,及入黎阳,便选少壮运夫五千余人,誓师反隋,并暗派人到长安接出好友李密,使为军师参谋,向其问计。
字幕: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人,西魏名将李弼曾孙。祖父李耀,为北周太保、邢国公;父李宽,为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
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年中父死,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
后又折兵读书,尤好兵书,常能背诵。师从国子助教包恺,听其讲授《史记》、《汉书》,振奋忘倦。大业初,凭父荫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
小主,
有次隋炀帝在仪卫中偶见李密,回宫后问宇文述:左亲卫队中黑面少年,其为何人?
宇文述答:是已故蒲山公李宽之子,名唤李密。
隋炀帝道:此子顾盼神态不同寻常,休使其在宫里担任宿卫。
宇文述应诺,辞帝而出,便将李密唤至,对其说道:贤弟天资聪慧,应凭才学得官,自然成就非凡。宫廷警卫身份低下,任事琐碎,绝非贤才可居,贤弟志之。
李密接受宇文述规劝,乃借病辞职还家,专心读书,足不出户。去拜访包恺之时,身骑黄牛,牛背上铺蒲草坐垫,将《汉书》挂在牛角,一手揽缰,一手翻书阅读。
所谓“牛角挂书”典故,便由来于此。
时逢越国公杨素途经此地,见前面少年坐于牛背勤奋读书,遂拉马轻声跟随其后,赶上问道:何处书生,如此好学?
李密认识杨素,忙下牛再拜,通报姓名。杨素问其所读,李密回答说是《项羽传》。
杨素惊异,一路畅谈,回顾长子杨玄感道:我看李密学识气度,你等皆不如也。
杨玄感闻听父语,遂与李密倾心相交。
闪回结束,书归正文。
李密应邀到至黎阳,闻说杨玄感欲起兵反隋,欣然答应同谋,并向其献计:兄欲成就大业,弟有三策,惟公择而行之。上策径取蓟城,据临渝(今山海关),断绝杨广归路;中策直取长安,据险而守;下策袭取东都,号令四方。
杨玄感听其三策,笑而说道:公所说下策,才是上策也。今朝臣家属都在洛阳,如果不取,怎能影响世人?且此去长安,洛阳乃为必经之地,却不攻打,又以何显示兵威哉?
于是弃其上中两策,直趋洛阳,接连获胜。
杨玄感大喜,以为天下百姓必都响应,朝夕即可夺取天下。因擒获内史舍人韦福嗣,并将机要事务交其办理,从此征战大事,不由李密主持。
韦福嗣由于战败被俘,每当商议谋略,都持模棱两可态度。
李密进言道:韦福嗣本非同志,实抱观望。公今刚举义旗,却留奸细于侧,乃危事也。请斩其首请罪诸将,人心才会安定。
杨玄感道:我今正在招纳四方贤士之际,无故先杀谋主,岂有此理?
李密告退,私对亲信说道:杨楚公乃是将门之后,其先父又曾为鬼谷派掌门,今虽喜造反,却不欲成功,奈何?我等终当被俘矣!
因见杨玄感好大喜功,并无实才,不由感叹所保非人,便有离去之意。
便在杨玄感围攻洛阳之时,隋朝左武卫大将军李子雄因事获罪被捕,被押送炀帝行宫。李子雄半路杀掉押送官员,逃奔杨玄感军中,劝说杨玄感赶快称帝。
杨玄感向李密征求意见,李密说道:秦末陈胜称王,张耳劝阻,因被赶走;汉末曹操挟献帝赐给九锡,荀彧制止,因被疏远。今我若直言,必蹈张耳、荀彧覆辙;若阿谀奉承以顺明公,又非我本意。今虽获胜,然州郡县城不应,洛阳难下,各地援兵日至。公应尽快平定关中,不宜急于称帝,以示器量之狭也。
杨玄感闻言,笑而不语,就此作罢。朝中达官子弟闻说杨玄感起兵反隋,有四十余人投入营中,很快众至十余万人。
眼见形势喜人,大事将成,未料探马急如星火来报:隋帝竟罢征东之事,火速还兵,并命宇文述、来护儿为将,星夜驰援东都。
杨玄感闻报官军将至,便问李密:公有何策应之?
李密答道:元弘嗣在陇右军盛,可假称其要造反,遣使来迎;公以此为由率部进入潼关,就可瞒天过海,使广大兵众乐从西征。
杨玄感从之,遂引军向西撤退。兵至陕县,欲趁便攻取弘农宫。
李密谏道:公以诈谋,欺哄兵众西向,宜速不宜迟也。况追兵将至,哪能停留!若进不能据守潼关,退又无处可守,兵众一旦逃散,公将以何自保?
杨玄感固执不听,挥师围攻弘农宫,三日不克,且又损兵折将,这才引军西走。
然而果如李密所料,杨玄感引军刚刚到达阌乡,便被追兵赶上,一战而败。
李密率引私部杀出重围,欲入潼关,终被官军追至,当场擒拿。
当时隋炀帝在高阳,命将杨玄感同党押送至彼,说要亲审。李密乃对同伙说道:我等命如朝露,若至高阳,定被剁成肉酱。今在途中尚有法可想,怎能送去遭受酷刑?
众人同意此说,遂各出金钱,行贿于押送官员,并以诡言哄道:我等死后,请以此为费给予安葬,余者全部报答大人恩德。
押送官员被金钱利诱,答应其请,出潼关后,防备逐渐松懈。李密出钱买来酒菜,每晚吃喝吵闹,通宵达旦,押送官员亦不予理会。
走到邯郸,李密等七人挖穿墙壁逃脱,押送役吏天明方知,已追之不及。
李密逃出生天,知道长安已不可回,遂就近投奔平原县叛军头目郝孝德。
过不几日,见郝孝德对己不大尊重,且非成就大事之才,李密复引六人逃走,至路口分手各去。李密独自到至淮阳郡,自称刘智远,在此招收徒弟讲学。
数月已过,日子过得波澜不惊。李密自觉雄志难酬,酒后写下五言诗《淮阳感怀》: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徒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