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集 吕母报仇(2 / 2)

副将纵马上前:将军,为今之计,却当如何?

郭钦:焉耆王口是心非,两面三刀,叛我大新,杀我天朝将士,罪在不赦。今其大胜之余,必要回城庆功,不复以我为备。传我将令,众军趁此夜色,衔尾直入焉耆,发动袭击,克其王城。必要生擒焉耆叛君,剥皮挖心,祭我阵亡将士!

一声令下,三军声诺,齐挥长刀,冲入夜色。

眼见焉耆王城遥遥在前,城门张灯结彩,并未关闭。

郭钦见此,暗道侥幸,唤过三员副将,当面吩咐:你我四人,各领一军,分从四门杀入。不需击鼓鸣号,只暗地斩关入城,尽屠焉耆国中老弱,一个不留!

三员副将闻命,均觉心头一寒,但立刻施礼称喏,不敢支吾。于是四人分兵,各自飞驰而去,便如四股狂风,刮入焉耆王城四门。

顷刻之间,只听夜幕之下杀声四起,继而城中到处火发,惨叫之声不绝。

郭部新军大逞淫威,狂杀一夜,直将焉耆屠城,然后焚毁。

黎明时分,焉耆王穿行地道,自城西北角破土而出。环顾身后,只有十数个心腹侍卫相随。众人簇拥国王,狼狈万状,步行至郊外隐蔽牧场,上马奔逃。

焉耆王在马上扭身回顾,见故国王城一派火光,与清晨初升朝霞上下相映,不由悲从中来,泪落如雨,哽咽道:是寡人不智,得罪新朝,累我国人遭此涂炭。

众侍卫:时到如今,伤心无益。陛下何不径往姑墨,借兵前来复仇?

焉耆王:卿等所言有理。我今前往姑墨,托拔尼与胡末陵可持寡人信符,分往封犁、危须二国,请其各发精骑,截断新军归路,替我报仇。

托拔尼、胡末陵领命,索取信符,分道策马而去。

焉耆城大火焚烧三日,终成灰烬。

郭钦至此一口恶气方舒,于是下令,将所夺国中珍宝皆都装载车上,奏凯还师。

小主,

军队返程未久,探马来报:焉耆王自姑墨搬来救兵,在我来路列阵以待。

郭钦:我今人困马乏,且携带辎重太多,不能再战。可取道车师,入塞回国。

部将:将军英明!

郭钦:传我将令,尽将马项鸾铃以棉布包裹,刀枪不可露刃,部众不可喧哗。改向北行,绕道车师,复向东还。

部将:诺!

于是众军调头向北,渐渐隐入漫漫黄沙,终至不见。

镜头转换,新朝第三路军行走在途,正往西进发。

主将李崇领先而进,不见前面两路军有探马来报,心中狐疑,因此不敢长驱直入,约束部众缓行。沿路之上又不断派出哨探,遇事立即还报。

不料封犁、危须骑兵早就候在路上,见到新军哨探,尽都斩杀,一个不曾漏网。

当夜三更,封犁、危须胡骑四集,摸到新军宿营之地,齐声呐喊,吹起号角,似狂风般卷入,四面剿杀。新军自睡梦中惊醒,急上马还击,但已损伤近半。

双方激战一夜,将至天明,李崇方得冲出重围。环顾部众,个个挂彩,人人带伤。于是长叹一声,收集残部,仓惶东撤。自此退保龟兹,直到王莽败亡,李崇不敢还国。

画外音:此役之后,西域乃与中国完全隔绝,不通使节。王莽无故兴师动众,讨伐匈奴及周边诸国,大都劳而无功。南征句町之战,前后征发吏民二十余万,军粮前后不济,士卒饥疫,又死数万人众。其后又连年天灾,多郡百姓人相为食,惨状史不绝书。

镜头转换。中原之地迭经人祸,又遭天灾,百姓因此流离失所,离乡背井,拥向山东及江淮一带,求乞为生。时称流民之祸,官府禁不能止。

流民一路向东,涌入琅琊郡海曲县境。爷呼娘唤,幼儿啼哭,沿路不绝。

县城郊区某乡,有一大户姓吕,在乡里以酿酒为业,累积数代,因致巨富。吕翁已死数年,遗下独生儿子名唤吕育,因自幼读书,便不肯子承父业,现为县中小吏。

吕氏家中偌大产业,因此便皆落在吕母肩上,独自操持。

忽这一日,天色近午,一个小厮自县城方向狂奔而来,直入吕家酒坊,放声大哭。

吕母听得院中哭声惨绝,心中不快,急出厅堂看时,见是随侍儿子厮仆,名唤吕三。

吕母:吕三噤声!晴天白日,因何嚎丧?

吕三:奶奶,果是嚎丧,果是嚎丧。

吕母:放你娘的屁!你不在县衙伺候你家相公,回来作甚?

吕三:奶奶,没的伺候了,相公被那县宰杀死哉。

吕母闻声此言,颜色更变,上前一把拎起吕三,怒道:狗才,怎敢扯这弥天大谎!

吕三:奶奶,小人何曾扯谎?相公果被县宰老爷命人打杀了。

吕母:为了甚事?

吕三:只因中原天灾,这几日县中到处都是河南流民,充塞城中,鬼哭狼嚎。县宰视而不见,小相公却不忍心,因进言劝说县宰,当开仓放粮,搭棚舍粥,救这万余人性命。不料这一下却惹恼了县宰老爷,竟说我相公收买人心,意图不轨。相公不服,顶撞几句,那县宰不由分说,便命将相公当堂拖倒,加力狠打。相公护痛挣扎,不料将脑壳凑到板子上,打得脑浆迸流,万朵花开。小人不来报丧,还待怎地?

吕母听罢,哎唷一声,往后便倒,昏死过去。

吕三见状,立时止哭,急唤坊中众仆,七手八脚,将主母救起,以姜汤灌醒。

吕母醒来,怔忡半晌,立时恢复平静,浑若无事。便命备下棺材,载以牛车,命吕三引路进城,直入县衙,要求将儿子收尸,拉回家中安葬。

县宰闻说吕母前来领尸,不敢与其相见,立即允许抬尸出衙,并派书吏赐银十两,以作抚恤丧葬之资。

吕母不受其金,舆尸还家,操办丧事。口虽隐忍不言,但下决心,必要报此大仇。乃散尽百万家财,铸造铁器,购买刀剑,并救济贫苦百姓,安置流民。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已至天凤三年。

在此三年之间,吕母时刻精心筹备,酝酿报仇。乃于流民之中精选一班贫苦少年,养在家中,一面酿酒;一面延请名师,教以武艺。又借延师之机,结交江湖好汉无数。

这日九月重阳,新酒酿成。吕母借口欢庆佳节,便在庄上大设酒宴,聚集乡中父老,以及四方来投豪杰,习武子弟,与众人赏菊欢饮。

众人闻此,哪个不来凑趣?于是皆都奉召而至,济济一堂,坐满庭中廊下。

酒过三巡,吕母起身致谢,刚要开口,忽然悲不能禁,放声大哭。

众人见状,无不大惊,停杯不饮;更有上席父老豪杰皆起,争问其故。

吕母见问,收泪言道:公等不知内情,且听我一诉衷曲。想我一介村妇,无知无识,更无德能;之所以散尽百万家财,救助流民,结交诸位江湖英雄,非为别者。只因县宰不公,兼且阴狠,前年间枉杀我儿。今值万家团圆佳节,念及我儿,怎不痛断心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众豪:令郎之事,我等皆知。只因其为我流民求情,反被冤杀,委实可惜。

吕母:我夫早丧,只有此子,却又死于非命,致我孤老无依。今日设酒,吐露心声,是请诸位帮我杀进县城,除此贪官,报仇雪恨,更无他求。

众人听后,大为激愤感动,纷纷喧嚷,个个豪气冲天。

座中便有一位江湖游侠,名唤郭义,乃是西汉侠盗郭解后裔。闻言奋然起身离座,向席间众人朗声道:今日之事,非仅只为吕母令郎报仇。自王莽篡汉以来,残暴无道,外兴征伐,内纵官吏欺压细民,哪个不知?不如就此造反,随吕母干出一番惊天大事!

众人闻听,哄然称是,并无异言。

郭义:既是万众一心,我等便借此酒,歃血为盟,共举吕母为首,如何?

众豪:愿奉吕母差遣,甘受郭大侠驱使。若有三心二意,天地不容!

吕母大喜,乃聚众一百八十余人,一同歃血为盟旗。海曲本乡广大农民闻之,纷纷赶来参加,不久便至数千人众。

郭义:吕母听我一言。今我虽有数千之众,但皆未经战阵,攻坚夺城,更非易事。依某浅见,此事且宜秘之,暗地铸造兵器,购置器械,训练部伍;待来年新春,狗官忙于布置春耕,不及设防之时,一举攻克县城,共图大事。不知吕母以为如何?

吕母:郭大侠此言甚善,皆依大侠之计而行便了。

天凤四年春,吕母再聚四方豪杰,整顿部众,扯起大旗,决定攻打海曲县城。遂自称将军,率数千起义农民与官军展开激战,一举攻下海曲县城,并活捉县宰。

吕母见到杀子仇人,分外眼红,戟指怒骂:狗官!往岁流民入城,嗷嗷待哺;我儿悲天悯人,劝你放粮舍粥,以救苍生,有何罪过,被你狠心打杀?

县宰:夫人不知,当时县城库中,并无多余存粮,倘若开仓,必酿民乱。

吕母:库中无粮,便可对众言明,因何草菅人命,狠心打杀我儿?

县宰:令郎年轻无知,当众叫嚷,欲激民愤,归怨于我。下官只想打他几板,施以薄惩,孰料吏役粗手笨脚,令郎复以头迎杖,故而误杀。

吕母:狗官!死到临头,偏还有这许多闲话支吾。杀人偿命,自古同理,你纳命吧。

说毕举刀,便要下手。县衙官吏见此,立时跪倒一片,皆为县宰求情。

吕母大怒:杀人者当死,此人罪有应得,你等何必为其求情!

于是将手一挥,县宰人头落地,死不瞑目。吕母怒气方息,当即布设灵堂,摆上儿子吕育牌位,以县宰首级献祭。

吕母攻破海曲、诛杀县宰,由此威名大震。周边各县许多贫苦农民不断来投,起义队伍迅速发展至数万人。

琅琊郡守闻变大惊,急修表上奏朝廷,请调兵马来剿。王莽览表怒不可遏,即命大司马调发三万兵马,前往海曲剿贼。

吕母闻说朝廷发兵来剿,知道孤城难守,遂率部退出海曲县城,转战于崮河两岸、琅琊附近及大海之上,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多次与官军激战,连获胜利。

王莽极大不安,一面派兵镇压,一面又遣地方官劝降,要求义军放下武器回归田里,表示可以赦免众人攻城杀官之罪。吕母坚决拒绝,毫不理睬。

地方官劝降不果,只得上表,向王莽复命。其表略云:

臣启陛下,吕母之变,事出有因。今非但吕母为子报仇,山东饥民并起为盗。官军来时贼解,兵罢辄又复合。官问其故,皆曰愁法禁烦苛,不得举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铁挟铜,奸吏因以愁民。民穷,则悉起为盗贼。故臣谓若息民乱,朝廷当追本溯源,悉除烦苛之法,并减税赋,与民休息。冒死上言,伏乞圣裁。

王莽览奏,十分恼怒,遂免其官职,复命调集大军加紧镇压。

吕母义军依山傍海,多次击败官军围剿,坚持数年,虽历艰险,但终无投降者。

画外音:数年之后,吕母病逝,部下皆投入樊崇赤眉军中,继续反抗王莽。吕母乃是中国农民起义历史上第一个女领袖,可谓名垂不朽。至今在山东日照崮河崖上,还有一座吕母崮,究其地名由来,便是为纪念这位首举义旗之巾帼英雄。

镜头闪回。天凤四年,临淮人瓜田仪在会稽长洲率众起义,纵横三吴东楚。

王莽闻报,特派专使前往长洲,劝说瓜田仪出降。

瓜田仪答应归降,但突然患病而死。王莽为示朝廷宽大为怀,复命地方官求其尸体安葬,起冢立祠,谥曰“瓜宁殇男”,以此招降余众。瓜田仪部众不为所动,无肯降者。

王莽下诏,再申六筦之令,设科条以为防禁,违犯者以死罪论处。

荆上地区连年灾荒,贫民在野泽中采掘草根为食,仍受官府榨取,追索不休。

时有江夏郡新市人王匡、王凤,好为众人评理诤讼,对抗官府,遂被推为渠帅。

亡命大盗马武闻说二王大名,遂与王常、成丹率众数百,主动来附。

小主,

字幕:马武,南阳郡湖阳县人,幼遇奇人,学会满身武艺,因杀人避仇移居江夏;与王常、成丹,颍川郡舞阳县人,与马武少年为友,情若兄弟。

王匡、王凤得三人来投,如虎添翼,不由大喜。于是歃血为盟,宣布起义。

五人乃各分领部众,共攻京山离乡聚,一战而克。于是得其府库中武器粮草,装备人马,就此藏身于绿林山中,号称绿林军,数月间众至七八千人。

镜头转换,天凤五年,青、徐一带大灾,琅邪人樊崇率百余人于莒县起义。

字幕:樊崇,琅琊人,墨家门派再传弟子,最善攻杀战守,剑术通神。

樊崇成功起义之后,知道依靠莒县一城无力对抗官军,于是率众进入泰山,以此为基,转战黄河南北。迭经数战之后,屡败官军,队伍迅速扩大。

时有樊崇同乡逢安,与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聚众数万,于次年前来归附。

樊崇得逢安等来投,实力大增,因此建立政权,分设众官。于是自称巨子,部下首领分别称为三老、从事、卒史,彼此之间互称巨人。义军起事之初,缺少旌旗号衣,为与官军区别,樊崇命每人皆以赤色涂眉,因而号称为赤眉军。

赤眉军内部不用文书、旌旗、部曲、号令,仅口头相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闪回结束,镜头转换,京师长安,未央宫中。

建兴帝王莽升朝坐殿,命殿头官传旨:众卿有事早奏,无事卷帘散班。

御史大夫:臣有本奏。

王莽:有本奏来。

御史大夫:见今中原之地水旱频仍,以至天下盗贼并起,请陛下早定应对之策。

王莽:奉天承运,乃为天子。天下不宁,是我天凤年号不合天运之故也。可命太史推算三万六千岁历纪,宣布六岁一改元,昭告天下。当如黄帝升天,盗贼自然销解。

众臣见此,皆都无语,山呼万岁而散。出殿未远,又都掩口而笑。

时隔未久,西域传来边报,匈奴乌累单于病死,其弟左贤王舆继立,称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报事者尚未离京,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使节已抵长安,请求奉献。

王莽闻奏大喜,忽然想起一事,遂问近臣:当前岁之时,朕曾听闻,那匈奴国中,虽是乌累单于为君,然则执掌权衡者,岂非王昭君女婿右骨都侯须卜当乎?

御史大夫:正是。陛下天纵聪慧,记忆过人,臣等敬佩。

王莽:今乌累单于既死,左贤王舆继立,且愿主动归附我天朝,实乃我大新将兴,匈奴将亡也。则匈奴诸部,惟有须卜当可与天朝相抗,是为隐忧。我欲以封赐为名,诱使须卜当到京师受封,因而囚禁在此,岂非永绝后患?

大司马严尤出班劝谏:陛下不可。须卜当今在匈奴右部,兵不侵边,对我大新有助无害。今若将其迎至长安囚禁,反激其部族之恨,与我有何益?(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