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官员致仕与荣养疏》(2 / 2)

有明一朝,虽然吏部尚书一般不入阁,但因掌握着官员的考核与选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与内阁首辅掰掰手腕,尤其是在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之前,事实上的文官之首一直是吏部尚书,不然也不会有天官的称呼。

虽然张居正加强了内阁的行政权力,但吏部尚书的权力依然不容小觑,依然是明面上的百官之首,不然在朱由校刚御极时,为了求稳,才会让首辅方从哲兼任了一段时间的吏部尚书。

现在的吏部尚书王永光,虽然是从吏部左侍郎升任,一定程度上也是以方从哲马首是瞻,但并不是全都听从方从哲的命令,毕竟没有哪个吏部尚书不想恢复之前百官之首的荣光。

之前开年会的时候,朱由校将一些主要事务分别摊派给了三位大学士领衔,但事后发现安排不是很合理,便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其中将吏员改革之事由李长庚转为方从哲与吏部尚书王永光,其中方从哲遥领,王永光实领。

至于之前本该交给方从哲负责的两个清丈田亩之事,则交给了李长庚来负责,毕竟不能乱了规矩,该属于哪个部门就由哪个部门负责。

看着王永光递来的《官员致仕与荣养疏》,内容上虽有根据朱由校的要求做了一定程度上的规划,但远远达不到朱由校的真实要求,大部分还是延续了过往的致仕与恩养惯例。

若朱由校没有执行新的俸禄标准,给文武百官提高俸禄,朱由校也不会在没给任何好处的前提下就从他们身上割肉,毕竟老朱同志定的俸禄真的太低。

但现在朱由校已经给文武百官,尤其是文官们都提升了俸禄标准,一个七品知县一年二百七十两的俸禄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绝对能过上相对比较富裕的日子,更何况他们还有免税等大量特权。

朱由校给官员们涨薪,就想着慢慢收回士绅文官手上的特权,尤其是法律优待与免税的特权,至于其它的内容,对大明的破坏虽然也不小,但比起这两点来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

回到过去做财阀

但是,现在的朱由校还无法立马进行废除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特权,毕竟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取才备选方案,虽然朱由校脑中有相关的方案,但目前的官僚团队无法执行下去,毕竟都是从他们身上直接割肉,不是所有官员都是王安石与张居正,就算是他俩,也不会做出如此与自己阶层直接对抗的激进策略,顶多只是在现有基础上小修小补。

看来要加快教育的普及了,只有受教育人群的基数扩大,才能在科举取士上做出调整,也才能逐步收回士绅文官手上的特权。

二月初二的年度会议结束没几天,吏部将督察院一二三把手的候选名单送到了朱由校的手上,经过东厂与锦衣卫的一番调研后,朱由校最终选定了李邦华为督察院的一把手也就是左都御史,而二把手左副都御史则选了原先的左佥都御史李夔龙,而李夔龙原先的左佥都御史则由山东道掌道御史崔呈秀接任。

李邦华是朱由校早就内定的左都御史人选,虽然他与东林党关系莫逆,但却没有那么的没有底线,还能坚守住自己的原则,而且在北京城破后,选择了殉国。

至于左副都御史李夔龙与左佥都御史崔呈秀,这个完全就参考了历史上的人选,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被打入了阉党,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帝党,而且还是其中的骨干,朱由校自然不会任用那些历史上知名度虽然很高,但却是尽不干人事,只知道打击异己与找皇帝茬子的伪君子。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朱由校不想任用太多来自江东、浙江与福建的官员,虽然经过朱由校的几次打压,但朝堂上的官员仍超过半数来自这三个布政司与江西布政司,这对于朝堂稳定可不是什么好事。

在督察院三位都御史人选确定后,吏部尚书王永光单独向朱由校呈送了一份《官员致仕与荣养疏》,朱由校之前虽然多次提过官员退休的事情,也提过各级科举取士的年龄,但却一直没有明确与系统的官方政令来定下此事。

官员退休的年龄好说一点,明朝与之前的朝代虽都没有规定具体的退休年龄限制,但却有丁忧的规定,直系长辈亲属的丁忧时间一般都不短,丁忧期间能腾出一部分官位。

此外,不管是明朝,还是历朝历代,基本都是没有什么退休金可言,致仕的时候,朝廷可能会有一部分赏赐,包含物质与荣誉上的赏赐,当然还有官员去世后的追赠或给予谥号之类的。

官员除了这些,还有免税等一系列社会特权,妻子或母亲还会有朝廷恩赐的夫人称号,三品及以上的官员还有恩荫子嗣。

恩荫的官职虽然被官场瞧不起,但也能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官场占据一个不太低的官位,比如贾政就是恩荫的六部主事,之后也升到了从五品工部员外郎,期间还外放了一段时间的福建学政。

至于科举年龄限制,根本就没有限制,不然也不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而明朝改进后的八股科举取士制度,进一步加大了考试的难度,而且录取人数比两宋时期少了不少,再加上实官与高官必出自进士,从而导致整个大明最聪明的一波读书人死磕科考。

经年月累之下,录取的年龄越来越高,甚至出现大量的古稀之年的童生,广东老秀才黄章在一百零二岁的时候还在参加康熙三十八年的乡试。

当然,最出名的自然是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范进考了二十次直到五十四岁才勉强进学,之后虽然中了举人,但大好的年华都花在了科考上,中了举人不说能否为朝廷与百姓带来积极的作用,但肯定会对社会进行疯狂的报复,成为盘剥百姓中最积极的一员,好把之前受到的苦楚在短时间内全部弥补回来。

有明一朝,虽然吏部尚书一般不入阁,但因掌握着官员的考核与选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与内阁首辅掰掰手腕,尤其是在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之前,事实上的文官之首一直是吏部尚书,不然也不会有天官的称呼。

虽然张居正加强了内阁的行政权力,但吏部尚书的权力依然不容小觑,依然是明面上的百官之首,不然在朱由校刚御极时,为了求稳,才会让首辅方从哲兼任了一段时间的吏部尚书。

现在的吏部尚书王永光,虽然是从吏部左侍郎升任,一定程度上也是以方从哲马首是瞻,但并不是全都听从方从哲的命令,毕竟没有哪个吏部尚书不想恢复之前百官之首的荣光。

之前开年会的时候,朱由校将一些主要事务分别摊派给了三位大学士领衔,但事后发现安排不是很合理,便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其中将吏员改革之事由李长庚转为方从哲与吏部尚书王永光,其中方从哲遥领,王永光实领。

至于之前本该交给方从哲负责的两个清丈田亩之事,则交给了李长庚来负责,毕竟不能乱了规矩,该属于哪个部门就由哪个部门负责。

看着王永光递来的《官员致仕与荣养疏》,内容上虽有根据朱由校的要求做了一定程度上的规划,但远远达不到朱由校的真实要求,大部分还是延续了过往的致仕与恩养惯例。

若朱由校没有执行新的俸禄标准,给文武百官提高俸禄,朱由校也不会在没给任何好处的前提下就从他们身上割肉,毕竟老朱同志定的俸禄真的太低。

但现在朱由校已经给文武百官,尤其是文官们都提升了俸禄标准,一个七品知县一年二百七十两的俸禄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绝对能过上相对比较富裕的日子,更何况他们还有免税等大量特权。

朱由校给官员们涨薪,就想着慢慢收回士绅文官手上的特权,尤其是法律优待与免税的特权,至于其它的内容,对大明的破坏虽然也不小,但比起这两点来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现在的朱由校还无法立马进行废除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特权,毕竟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取才备选方案,虽然朱由校脑中有相关的方案,但目前的官僚团队无法执行下去,毕竟都是从他们身上直接割肉,不是所有官员都是王安石与张居正,就算是他俩,也不会做出如此与自己阶层直接对抗的激进策略,顶多只是在现有基础上小修小补。

看来要加快教育的普及了,只有受教育人群的基数扩大,才能在科举取士上做出调整,也才能逐步收回士绅文官手上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