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瓦岗寨起义(1 / 2)

瓦岗寨起义,又称瓦岗军起义,是隋大业七年(611年)至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期间发生的一场农民起义。

公元611年,山东、河南等地发生大水灾,淹没四十余郡;次年,山东又发大旱,此后关中地区也发生瘟疫和大旱。

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却还要面对隋炀帝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征兵征讨高丽。

第一次出兵前,隋炀帝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海口大规模造船,工匠们在水中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者众多。

而行军途中的民工和兵士,也大多因饥饿困乏,倒毙路旁。

隋军一百多万人分海、陆两路进攻高丽,结果大败,只有二千余人侥幸逃回。

次年,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丽,被逼上死亡边缘的农民在洛阳兴兵暴动,炀帝因后顾之忧,只好退兵。

到了公元614年,国内农民起义席卷大江南北,炀帝妄想以对外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对高丽进行了第三次征讨。

瓦岗军的首领翟让,原是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人,在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县)衙门做法曹(管理监狱的小官)。

后来因犯小过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

狱卒黄君汉平日很敬佩翟让,同情他的遭遇,便在一天夜里偷偷打开翟让的枷锁让他逃跑。翟让逃出东郡后,回到韦城老家。

当时,他家乡的农民正在酝酿起义,翟让便和哥哥翟弘、侄儿翟摩侯,以及同郡的青年勇士徐世绩(后来改名李绩)、单雄信等人一起上了瓦岗寨,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此后,起义军活跃在南北运河之间二百多里的广大地区,他们杀富济贫,队伍不断壮大。

瓦岗军的迅速发展导致军需出现困难,徐世绩献计沿运河截获商旅公物,使得军旅大振。

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瓦岗军率兵攻克郑州、商丘等郡县,缴获大批军械物资,控制了从梁(开封)至黎阳(浚县)一段永济渠。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王朝令齐郡通守张须陀镇压瓦岗军。

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义军被迫撤离宋、郑,退守瓦岗,转战树林沙丘之间,但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最终击退了张须陀。

之后,韦城周文举、雍丘(今杞县)李公逸、内黄王伯当率部投靠瓦岗军。

大业十二年(616年),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与杨玄感兵变失败后,经王全伯当介绍加入瓦岗军。

李密熟知兵书且有谋略,深受翟让器重,遇事常与其商议。为扩大根据地,瓦岗军继续出击。

翟让率兵数千攻克韦城,占领东郡白马(今滑县白马墙),杀死东郡太守;单雄信率军北上,连下浚县、汤阴、内黄;李密率兵攻打濮阳、范县,至白堽(北有密城)扎寨为营。

义军所到之处,农民纷纷响应,部众增至数万。

同年十月,李密建议西取洛阳,单雄信率精兵三千绕道攻荥阳,翟让、徐世绩、李密率大军破金堤关(今荥阳东北)。

荥阳太守张庆告急,隋炀帝复令张须陀为河南讨伐使,统率各路大军前去镇压。

初战之时,翟让有些惧色,李密则说:“张须陀有勇无谋,既骄且狠,可一战将其擒获。”

李密与徐世绩、王伯当伏兵于大海寺北林中,翟让引兵与张须陀交战,稍作退却。

张须陀紧追不舍,伏兵四起,前后合击,官军溃败,张须陀在阵中被杀,副将贾务本受伤身死,部将秦叔宝(秦琼)、罗士信(误传为罗成)往东逃窜投靠了裴仁基。

就在瓦岗军即将推翻隋朝的关键时刻,内部发生了分裂。

李密平时结党营私,培植私人势力,这一行为被部下察觉并私下多有怨言,有人劝翟让自立,但翟让从大局出发,以团结为重,说服众人。

李密得知后心生嫉妒。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十一日,李密借庆贺石子河战役胜利的名义,设宴邀请翟让入席,暗中指使党徒蔡建德将翟让杀死。

王儒信、翟弘、翟摩侯也同时遇害,徐世绩被砍伤,王伯当、单雄信叩头求饶才得以幸免。

翟让被害后,其部将深感寒心,意识到李密是个心胸狭隘、忘恩负义之人,于是众人离心离德,瓦岗军的战斗力也日益衰落,从此走向下坡路。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叛贼司马德勘与宇文化及在江都煽动卫兵兵变,弑杀隋炀帝后,率兵十万,企图争夺中原。

洛阳留守越王杨侗得知炀帝被杀,在洛阳称帝,号皇泰主。

他担心宇文化及北归西侵,便招降李密,封其为太尉、尚书、行军元帅等职,令他讨伐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占据滑州,攻打黎阳。

黎阳守将徐世绩初战失利,退保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