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制定出适合大汉的律法,萧何日夜操劳。
“大人,这《秦律》太过严苛,我们该如何参照?”一位官员问道。
萧何思索片刻,说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根据大汉的国情和民情,制定出宽严相济的律法。”
“可是,这其中的尺度如何把握?”官员又问。
萧何说道:“我们要多倾听百姓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疾苦。律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百姓的安宁。”
经过反复的研讨和修改,《九章律》终于制定完成并得以实施。
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萧何主张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萧丞相,为何要采取这种策略?”汉惠帝不解地问道。
萧何耐心地解释道:“陛下,经过多年的战乱,百姓疲惫不堪,国家需要时间恢复元气。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多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让他们能够自由发展。”
汉惠帝点了点头,说道:“原来是这样,萧丞相考虑周全。”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汉惠帝二年(前193年)。
此时的萧何已经病入膏肓,躺在床上。
“大人,您一定要撑住啊。”身边的亲信泪流满面。
萧何虚弱地说道:“我怕是不行了。”
汉惠帝亲自前来探望。
“萧丞相,您对大汉的功绩朕铭记于心。”汉惠帝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何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陛下,老臣临终前推荐曹参为丞相,他定能辅佐陛下治理好国家。”
汉惠帝握住萧何的手,说道:“萧丞相放心,朕会考虑的。”
不久,萧何与世长辞,谥号“文终”。
【后世评价】
-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鄂秋评价道:“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
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
- 刘盈称:“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
- 司马迁表示:“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髃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 班固认为:“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谨守管龠,参与韩信俱征伐。
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 曹操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
- 司马昭称:“昔萧何、张良、霍光,咸有匡佐之功。”
- 荀勖表示:“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致画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
- 陆机赞道:“堂堂萧公,王迹是因。绸缪睿后,无竞维人。外济六师,内抚三秦。拔奇夷难,迈德振民。体国垂制,上穆下亲。名盖群后,是谓宗臣。”
- 葛洪提到:“邓禹马援田间诸生,而善于用兵;萧何曹参不涉经诰,而优于宰辅,尔则知人果未易也。”
- 应詹称:“昔高祖使萧何镇关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内,魏武委钟繇以西事,故能使八表夷荡,区内辑宁。”
【功绩包括】:
- 助刘邦夺得天下:早期便追随刘邦,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将整个关中交给他管理,萧何干得极有成效,为刘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汉朝建立后被推举为丞相。
- 制定汉律:他熟悉秦帝国的法令制度,刘邦入关后曾颁布“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苛法,而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后来根据秦律制定了汉律,从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可以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汉法之中。
- 收藏图籍档案:刘邦率大军入秦都咸阳时,萧何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使汉得以了解天下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对建立西汉王朝有决定性作用。他还主持建造了“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三阁于未央宫内,用以储存秦朝书籍、贤臣画象等典籍以及各地所献秘本珍本和处贤才硕学之士,奠定了汉代国家藏书的基础。
- 举荐韩信:萧何慧眼识才,发现韩信的卓越军事才能后,向刘邦大力举荐,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
【过错】
萧何的过错主要是诱杀韩信。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等功臣心存猜忌。吕后欲杀韩信,萧何参与了诱骗韩信入宫的计划,最终韩信被吕后处死。因此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称号包括:萧相国、文终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