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徐盛(2 / 2)

犁汉 请叫我陈总长 1774 字 2个月前

自南匈奴北内迁到美稷一带后,汉室先后在它的北部设置度辽将军幕府,在它的南面设置使护匈奴中郎将幕府。可以说,从西北两面隔绝匈奴跑回草原的通道。

但现在,形势变了。匈奴再不是汉室最要在意的敌人了,反而是需要吸收的盟友。

而泰山军则一跃成为关西朝庭在北疆最大的敌人。

所以,盖勋在获得太师董卓和小皇帝刘协的批准后,不仅将幕府搬迁至了雁门郡,还特意从匈奴王庭招募了三千匈奴骑兵随行。

再加上本设置在雁门关的两千烽燧兵,此时盖勋手上有三千匈奴兵,两千度辽营兵,两千雁门烽燧兵。

而当徐盛带着十人骑队悄然顺着桑干河,渗透到雁门关外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深入到了敌后,只要有一个不小心,这支十人骑队就会全军覆没。

所以,徐盛全程都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是他要来出任务的,既然是十个人出来,他就要带这十个人回去。

但这个过程却是相当惊险的,他们一路上除了会遇到游弋的匈奴人,更要小心防范雁门关外的烽燧兵。

一开始他们哪会将所谓的烽燧兵放在眼里,因为但凡这个兵种,几乎就是农奴一类的杂兵,完全没有任何主动性。

但很快,徐盛他们就意识到自己错的厉害。

这些雁门关外的烽燧兵不简单。这些人不仅会主动追索线索,还在要道上有自己的营地壁垒,他们就好像一群鬣狗,能闻出一切敌人的味道。

而之所以这些农奴的烽燧兵能有如此改变,全因为一个人。

他就是太原太守裴晔。其人出自闻喜裴氏,是裴氏这一代最出色的族人。

他的儿子裴茂因为在董卓入京的时候,站出来呵斥董卓下马拜见小皇帝而闻名。

作为供应雁门关一切军输补给的总负责,裴晔对雁门关的防御进行了整顿和改良。

除了度辽将军的营兵和匈奴蕃兵,裴晔改进最大的就是烽燧兵。

他将过去农奴兴致的烽燧兵改为拥有田土的良家子。其办法非常简单,就是将这些人原先耕作的土地全部分给这些人。

在过去,这些烽燧兵耕作的田土都是隶属于汉室的,这些人实际上就是农奴。而现在,裴晔决定将公田赐予这些烽燧兵,让他们和正常的自耕农一样向官府缴纳税赋,只不过要求他们在闲时巡逻,战时出战。

这其实也是裴晔学习的泰山军的。

实际上只要一个势力还有一定的活力,那它就不会一直忍受被动挨打的局面,它们就会从敌人身上去学习。

比如当年战国之世,秦并不是率先变法的,他恰恰是因为被变法的魏国揍得几近亡国了,才不顾一切要变法。

因为不变法,它就只有死路一条。

而现在当泰山军率先将土地和军队结合起来后,其他的诸侯也开始不得不学习,只不过因为这些人的核心权力阶层的不同,这种学习也有所取舍。

比如袁绍就是只给治下的武士分田,确田,而曹操也是给吏士分田。裴晔没他们那个权力,只能稍微给这些烽燧兵分一些公田。

但即便如此,这些烽燧兵也爆发出了极强的能动性和保卫田土的意志。

而实际上,这些烽燧兵的实力还不弱。

这些处在雁北地区的烽燧兵,不是恒山的山民就是平原上的杂胡,耐寒苦,逞斗狠,本就是精兵的料子。

而裴晔就给这些人给田二顷,让其出甲士一人,给三顷者,则出战马一匹。再然后于雁北之外,设堡戍,列部伍。

一时间,并州方面不费一丝资粮,就得两千用心敢死能守家的烽燧兵。

所以当徐盛等十一骑小队进入到雁北地区后,就遭遇了一系列不曾预料到的危险。

……

徐盛他们已经暴露。

此时,他们正徒步顺着一条沟壑前进。他们的战马也早被他们放生到了山林。他们没想到,正是因为战马的足迹,使得他们被那些烽燧兵发现了。

当近百人呼号着追杀过来的时候,徐盛他们只能选择退进西面的山岭内。

沿着这条山沟壑,徐盛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前面有一道田垄。这是隐藏在山林里的山民开辟的。

这会秋收已过,田垄上一片光秃秃的。

徐盛他们在这里找了一遍,仍是没发现一点可以吃的。

入山以后,他们的补给就已经断了,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还迷路了。

也就是徐盛的威信在,这支小队才没有崩溃。

但沉闷的低气压却始终萦绕在这个小队里,让人喘不上气。

于是,徐盛决定想个办法,提一提大伙的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