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汉武帝的长生路之公孙卿(1 / 2)

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其秋,上幸雍,且郊。……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

——《史记·孝武本纪》

元鼎四年(前113年)六月中旬,河东太守胜上报,有一个叫锦的汾阴巫师在魏脽后土祠旁发现了一座只鼎。按照锦所说,当时他正在后土祠旁为民众祭祀,恰好瞧见地面隆起,呈现出弯钩的形状,于是扒开土来看,发现竟然埋着一只宝鼎,而且这只鼎与其他所有的鼎都不相同,上面只有花纹而没有铸刻文字,巫师觉得奇怪,便上报了当地官吏,当地官吏则又上报了河东太守。

此前,汉武帝刚刚下令将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地区纳入关中管辖,却没想到一年后河东郡便上报了如此祥瑞,而且恰恰是在自己半年前刚刚祭祀过的后土祠旁,这无疑让汉武帝十分高兴,认为是自己的祭祀得到了认可,因此立即派使者前去检验并查问巫师锦得鼎的详情。

在确认其中没有诈伪后,汉武帝亲至汾阴,依照礼仪举行了祭祀,然后由汉武帝亲自带队,将宝鼎运往甘泉宫,准备献给天帝。队伍行至中山时,原本是一片放晴的天空,突然被一片黄云覆盖,这时恰好有一头麅子跑过,汉武帝便亲手弯弓搭箭将其射死,以作为献鼎时的祭品。

宝鼎运至长安,群臣围绕着宝鼎议论纷纷,并连连向汉武帝表示恭贺。汉武帝看着群臣,说道,“近年来黄河泛滥,一连数年收成不好,因此朕才出巡郡县祭祀后土,祈求她为百姓滋育庄稼,今年果然五谷丰茂。不过,朕还没有举行祭祀酬谢地神,这宝鼎又为何会出现呢?”

主管祭祀的官员想了想,上前答道,“听说从前太帝太昊伏羲氏造了一只神鼎,用以表示一统,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归统于神鼎;到黄帝时,则造了三只宝鼎,象征着天、地、人;夏禹时,则收集了九州的铜,铸成了九只宝鼎,用来烹煮牲畜祭祀上帝和鬼神。可见,遇到圣主宝鼎便会出现,而宝鼎便也就此历经夏朝、商朝传承了下来,一直到周朝。

周朝末年,德行衰败,宋国祭祀土神的社坛也被毁坏,宝鼎这才沦没隐伏不再出现。《诗经·周颂》说,‘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虞不骜,胡考之休’。如今宝鼎已迎到甘泉宫,它外表光彩夺目,变化神奇莫测,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必将获得无穷无尽的吉祥。这跟行至中山时,上有黄白祥云覆盖,下逢麅子吉兽跑过,这些祥瑞征兆正好相合,还有在神坛下获得大弓和四箭,这全是您在太庙合祭远近祖先神主得到的回报。只有受天命做皇帝的人才能知道天意而与天德相合。这宝鼎应该进献祖先,珍藏在天帝宫廷,这样才符合种种吉祥之兆。”

汉武帝见其说的头头是道,而且颇有道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个宝鼎,便是年号“元鼎”的由来。

不久后,受汉武帝之命前往海上寻找蓬莱仙山的人也返回了朝廷,他们禀报汉武帝说,蓬莱看起来并不算太远,可是总也抵达不了,大概是因为看不到仙山的云气,迷失了方向吧。汉武帝于是又派出了善于望气的官员前去协助他们,重新出发寻找海外仙山。

同年秋,汉武帝前往雍县祭祀五帝,有人说,“五帝只是泰一神的辅佐,应该立泰一神坛,并由皇帝亲自举行郊祀。”

汉武帝犹豫未定,齐地术士公孙卿则说,“今年不仅得到宝鼎,而且今冬辛巳日正是朔日初一,这天早晨又交冬至,这和黄帝得到宝鼎的时间相同。”

汉武帝听公孙卿如此说,便询问其为何如此肯定。公孙卿便表示自己有一部木简,上面说,“黄帝在宛朐县得到宝鼎,向鬼臾区询问此事,鬼臾区回答说,‘帝得宝鼎和占卜用的神策,这年己酉日是朔日,早晨又交冬至,符合天道历数,天道历数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于是黄帝观测太阳的运行来推算历法,以后大致每二十年就会遇到朔日早晨交冬至,一共推算了二十次,共三百八十年,黄帝成仙,升天而去。”

黄帝乃是五帝之一,公孙卿这套说法,便等于将汉武帝抬到了黄帝一般的高度,如此一来汉武帝自然不能再亲自祭祀五帝之一的黄帝,而应该祭祀五帝辅佐的泰一神才是。于是,汉武帝采纳了两人的说法,决定立泰一神坛亲自祭祀。

事后,公孙卿为了讨好汉武帝,特意将木简找了出来,由于自己地位低微,没有办法见到汉武帝,便找到了汉武帝的宠臣所忠,想要让他将木简呈送汉武帝。然而,所忠大致看了看木简上的记载,认为书中所载并不正经,怀疑是荒诞的伪书,因此推辞道,“宝鼎的事情已经定下,还上奏干什么?”

公孙卿无法,便又找到了汉武帝另外一位宠臣上奏,汉武帝阅览木简后,发现不仅公孙卿所言果然与书中所载一般无二,而且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神异之事,因而十分高兴,将公孙卿召来细问该书出处。

小主,

公孙卿回答说,“这本书乃是由申功所传,他已经去世了。”

汉武帝从未听说过申功此人,便询问道,“申功是什么人?”

公孙卿回答道,“申功也是齐人,他与安期生多有交往,曾经受过黄帝的教诲,可惜没有留下其他书,只有这部关于宝鼎的书。书中说,‘汉代的兴盛期,应该跟黄帝时的日历相同;汉代的圣君,将在高祖黄帝的孙子或曾孙之中。宝鼎若出现便表明已经与神仙相通,应该举行封禅。自古以来,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共有七十二王,然而却只有黄帝一人能够登上泰山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