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兵戈再起(1 / 2)

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杀击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陈馀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张耳走归汉。陈馀迎故赵王歇於代,反之赵。

——《史记·项羽本纪》

随着项羽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秦朝灭亡后的新政治格局就此形成。在项羽看来,凭借着自己的绝对实力优势,再加上诸侯王之间的相互牵制,这种政治格局应该相当稳定才是,但却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的这种分封实际上存在着致命缺陷。

项羽的分封,名义上虽然是以灭秦期间的军功为标准,但他确定军功的方式,却是以是否跟随自己入关作为衡量尺度,而这种方式显然无法令所有义军将领接受。例如齐相田荣、赵将陈馀和彭越,他们不仅自身实力很强,而且自认在反秦斗争中同样功劳卓着,结果因为没有随项羽入关而未能封王,自然心中不服。

同时,为了安置这些诸侯王,他又随意拆封原有诸侯国,并将原本各地的诸侯王改封,迁徙到了偏远地区,反而以这些诸侯王的麾下将领封王取代了富庶之地,这自然也引起了这些诸侯王的不满。

更为要命的是,项羽竟然因为一己好恶,率先打破了这种政治格局。他尊熊心为义帝,但却反手便将其贬徙去了郴县;他封韩成为韩王,却又以韩成没有军功为由,不许其返回韩国。

正是由于分封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导致诸侯归国后,天下很快便又再度陷入了战乱。

汉元年(前206年)五月,项羽分封的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返回封地。齐相田荣本就与楚国有旧怨,如今又听说要让自己侄子、自己拥立的齐王田市迁去胶东,反而将背叛自己的田都和田安封为王,哪里肯服气,不仅不让侄子田市迁去胶东,甚至直接发兵攻打田都,田都不敌,逃往楚地投奔项羽。

田市虽然被田荣留在了临淄,但其手下人却劝说道,“项羽强大且残暴,您还是应该到封国胶东去,不然惹怒了项羽,到时恐有危险”。于是,田市便趁着田荣领兵在外,偷偷逃离临淄,来到了即墨。

田荣得知后,于次月率兵追到即墨,杀死侄子,自立为齐王,随后又击杀济北王田安,一统三齐之地,公然叫板项羽。

与此同时,本就因“巨鹿之战”与张耳生怨的陈馀,得知分封的结果后同样极为愤怒,怒道,“张耳与我功劳相仿,如今张耳封王,我却封侯,何谈公平?”

听说田荣在齐地反楚,陈馀便派夏说前往齐地给田荣送信,说道,“项羽作为天下主宰,分封却一点都不公平,将好的地方全都分封给了将军们称王,而将原来称王者全部迁徙到了偏远地区,竟然把赵王迁居到了代县!希望大王借给我军队,我将以南皮作为您的屏障。”

田荣反楚之后,正觉势单力孤,为了拉拢反楚盟友,于是答应了陈馀的请求,调派军队给陈馀,让其在赵地反楚。陈馀在得到田荣援兵后,又征发了所属三个县的全部军队攻打常山王张耳,赵地随即也陷入了战乱。

同年九月,刚刚被封为常山王,立足未稳的张耳,在在陈馀的猛攻下兵败而逃。在与属下商议该去投奔谁时,张耳说道,“汉王虽与我有旧交,但是项羽势力强大,又是他分封的我,我想前去投奔楚国。”

甘公则劝说道,“汉王入关,五星会聚东井,东井应对秦国。汉王先到关中,必定成就霸业,即使现在楚国强大,天下日后也一定属于汉王。”

张耳听取了甘公的意见,杀死了当初被项羽派来监视自己的项婴,带着项婴的脑袋向西投奔刘邦,这便是“抱头鼠窜”的典故,不过张耳抱的并非自己脑袋便是。

张耳逃走之后,陈馀很快便收复了赵国的土地,并于十月将赵歇重新迎回赵地立为赵王,赵王赵歇对陈馀感恩戴德,于十一月封陈馀为代王,号“成安君”。陈馀因为赵歇软弱,国内局势刚刚稳定,因此并未前往封国,而是留在赵地辅佐赵王,另派夏说以代相的身份驻守代国。

燕地形势同样极为危急。原燕王韩广得知项羽将自己改封为辽东王后,虽然迫于压力接受了封号,但就是赖在燕地不愿搬往苦寒的辽东,与项羽分封的燕王臧荼陷入僵持。同年八月,忍无可忍的臧荼引兵攻打韩广,韩广兵败被杀,燕王臧荼遂吞并辽东之地。

就在齐、赵、燕等地先后陷入战乱的同时,驻军南郑的刘邦,接到各地纷纷反叛项羽的消息后,不愿困居汉中、巴蜀地区的他,也开始积极谋划出兵之事。为此,他找来颇为精通军事的韩信商议对策,韩信为其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

韩信先问刘邦,“您认为现在和您争夺天下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