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朝廷不缺人!(2 / 2)

又有文官站出来为学生们求情,声音越来越大。

“违反法律,欺骗皇上,惩罚是免不了的,功名也要取消。不过看在丞相和各位大臣求情的份上,朕给他们一个机会。”

“既然不能参加科举,朕可以特别允许他们走另一条路,让他们参军报效国家,虽然功名不会在东华门宣布,但如果真心想学习,也能很快取得成就。”

还没等人反应过来,英国公张维贤立刻赞同:“陛下英明,好钢不怕火炼,学生们去军队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一场风波,就这样转变成了学生们人生新篇章的开始。

“我们想听听更多的详情。”

那些功勋卓着的武将们紧跟其后,言语中带着几分嘲弄,脚下的纸张仿佛承载着无形的压力。

孙阁老沉思了一会儿,文臣们心里似乎有所领悟,朝廷里,不同的声音悄然升起,就像暗流在涌动,让人的心情难以平静。

过去那些关于学子们的琐碎杂事,现在看来,已经不值一提了。

毕竟,朝廷里不缺官员,也不缺读书人。

在官场上,进士、举人们多得很,但职位就那么几个,只能排队等着补缺。

一面给吏部的官员送礼讨好,一面寻找门路,生怕青春白白浪费,最后只有遗憾。

至于那些生员,尤其是江浙那一带,简直是批量生产,科举的竞争激烈到近乎残忍,有人到死也只是个童生,秀才的名头都是奢望。

在文臣眼里,这样的情况,早就见怪不怪了。

但在朱由校的眼里,生员的短缺,其实是国家隐藏的痛点。

就拿皇家卫队来说,如果不是强行扫盲,几乎就要变成一群文盲了,能写自己名字的,都被当成是宝贝。

他心里明白,这些满身书卷气的生员,如果能好好利用,未尝不能为国家效力。

朱元璋虽然尊敬读书人,却没有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朱由校决定另寻出路,想通过这些年轻生员的手,灌输有利于皇权巩固和国家扩张的新观念,抛弃那些迂腐的儒家学说,探索新的道路。

面对大臣们的恳求,他顺势而为,把生员编入军队,静待时间来检验成果。

这个做法让他暗自得意,没费什么力气,就有成千上万有文化的青年,愿意吃苦耐劳,毫无怨言。

大臣们也感到满意,在阁老的精心策划下,迫使皇上做出了让步,他们视之为文臣团结的胜利,值得庆祝一番。

至于生员的命运,或许会在军队的风雨中洗礼,但这已成为他们刻意忽略的一部分。

皇上既然已经退让,大臣们自然懂得适可而止,毕竟维护皇上的面子,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文臣们心里有谱,生员的军旅生活虽然辛苦,却是锻炼他们生存技能的好机会,手脚不勤快,又怎能安身立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