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如果没有秦铭为他说句公道话,可能他在职位上的安全就会遭遇严重威胁。
不知是听到之前的期待或是在内心深处有所感悟,这一次秦铭笑了起来,并说出一句足以让李斯如释重负的话。“皇上,大秦国今日的辉煌成绩,丞相的功绩无需赘言。”
笑声中弥漫着肯定。此时,秦铭的话语给予了李斯极大的鼓励。在他内心早已产生了支持秦铭的意愿,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机遇;现在,李斯下定了决心,即便只是避免给秦铭留下恶感也好,他要确保未来自己在任何决策中都不会违背支持秦铭的方向。
秦铭随后继续说道:“随着大秦国建立起完善的帝政系统,丞相李斯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地位,也承担了辅佐皇权的重大任务。他在巩固秦朝政权的同时,努力保障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甚至对文化交流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贡献。
为了加强 ** 集权,李斯极力推动了废除分封制和实施郡县制的制度转变,使统治权力更集中化。
接着,他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战略举措,在随后的工作中,他还致力于统一法律、货币政策、度量衡标准,并推行了全国一致的车轨政策,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话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也是对于李斯所作贡献的一份肯定,更预示了未来的可能性和责任,展示了在统一的大路上持续探索的重要性。
在这段简短而又富含意义的历史交集描述中,人物的个性得以突出显现,事件的发展与影响被细致描摹出来,既揭示了一部分中国古代历史的核心特征与挑战,也体现了人物间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们在这个大变动时代中的抉择与行动。
这些政策,都是根据法家强调 ** 的集权与王权为出发点的。“当然,我们应当看到成就,但在丞相的晚年,他已经过分推崇法家的理论,甚至摒弃了‘依法治国’的理想。
他的身份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法家本身。”
更确切地讲,是他全身心投放在作为丞相同职务的职责上,却忘记了他的法家根源。
还有那一项焚书之事,我曾在您的宫廷中提到过,起因即在于丞相与淳于越之间的争议,而您的决定实施焚书计划,部分亦源于丞相的建议。丞相在他的上书中有云:
‘时代的变革导致不同的政治模式,三古时期的方法并不适合当今的社会。当时各势力之间争夺、诸侯相立的局面早已不同。
现今的国家一体化程度比往昔更深,统一的背景下与过去的分立状态完全不同,故无需追思旧制。'
他言辞激进地批判历史,破坏民心,认为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统一稳定的言语均应被禁止,以防危害皇权稳定,对君王的地位形成威胁。
最终,他将此现象怪罪在阅读知识的人群之上,并向陛下主张:下令销毁书籍。'
然而,当他得知有关焚烧文献的信息,并听见我陈述丞相见告的话,李斯顿时感到震惊。
怎么会,在短短的话语之后就会引来这么严重的事态?
为了求饶赦免罪责,李斯匆忙下跪求助。相反的,陛下只是淡笑道:“不必太过忧虑,虽然焚烧文书是重罚,此次的焚书计划却并非恶意,秦铭也无意诋毁于您。
我其实也是同意此次焚书行动。此刻正好,既然在这里,那就让我来向您解释一番。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件事情你就要去执行了。”
接着,陛下交付焚书计划给李斯。听了之后,李斯心中稍稍舒坦了点。
谢天谢地,这个决策不是坏事,还能获得陛下赞赏。
李斯表达敬意地说:“陛下旨谕,我将谨遵执行。”
陛下则又补充了提醒:“务必多在各地保留书籍副本,在确保国家文化不会被外来思想侵袭同时,
不能因此毁灭各个国家的历史文献纪录。”
至于秦铭,则提出了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这样做固然有效,但陛下可有考虑过别的问题吗?”“是何问题?”人们可能会质疑陛下此举的正当性。
封建国策传承许久,深入人心,许多学者对此熟识不已,陛下这么做无疑会引起他们的波动。”
对于秦铭的观点,陛下态度似乎较为豁达轻松,仿佛从一旁长出的小树丛摘下一叶子。他这样阐述到:“在中国的文学界和知识分子阶层中人数尚少。
就像是我此刻摘下来的这片绿色叶片,它看似精美,但是中国国家的基础是无数平凡的花草树木。更何况,这甚至是一件带着虫害的叶片。”
说完,陛下随手将叶片投入丛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