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他的副手萧何提出建言,刘邦甚至连儒家阶级制度也不会推行,并且这制度确实有利于提升他的 ** 权威。而他一生没有规则、无惧成见,也无所束缚。秦铭认为他是历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君王。”
聆听了秦铭对刘邦的见解后,嬴政连番点头表示赞同。“即便他不和朕一路同行,他的生平事迹仍旧值得钦佩。”
“展现了身为一位领袖应当有的豁达与潇洒。”
“将帝国托付给一个如他这样充满诗意的理想主义者,的确要比托给那些只知武力的武夫如霸王更好。” 嬴政对过去的败北记忆仍然刻骨铭心。
对他而言,秦国的失利归咎于霸王项羽实乃是一种耻辱,尽管项羽战功显赫,但他仅是徒有一身力量的普通战士。对帝国的成就微足道,无法匹配 ** 所应有的高度。其他继承人们对此也感同身受。特别是长子扶苏竟对刘邦生起了仰慕之意,内心甚至幻想自己也能成为像他这般浪漫自由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命运的枷锁让他深陷皇宫贵族的生活里,使得这类梦想终成泡影。
这一辈子也难成就李白那份洒脱与放逸的事业,刘禹锡的最后,秦铭为他吟诵了悲世文。"孩童跟随学吟,年老 ** 却落下辛酸泪。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丰功伟业,西楚霸王的雄壮叛逆,淮阴侯韩信的豪杰英气,智者张良的智谋策略,如今已成过眼云烟。他们在过去的时空里已获得永存,而现在,还将带着牵绊走向未知。
回想起那卢绾小时候的笑容,青涩时代与张耳一同漫步的日子,最终都将在历史如未央宫中的流云里淡去吧。”
"妙极,妙绝!"
赢政忍不住赞叹起来,“仅寥寥数语便道出英雄暮年的凄凉,回溯往昔世界的变幻与波折!”
"秦铭之才实是全面,无论是武功,术法,知识,乃至文学创作,均无出其右。他乃世间难得一见的奇才!"
嬴政对其赞誉不断,越来越认识到秦铭的能力和影响力。他越深入了解,就越发信服世上竟有如此才华出众的人物存在,能得到秦国的认同是他们的荣幸!
赢政突然转头看着扶苏:“扶苏,当初朕让你常与秦铭互动,你是否有做到?”
扶苏急忙俯身为礼:“父王,我确实疏忽了,敬请原谅。”
在皇宫里的听风院里,确实,扶苏经常与秦铭互动,但在秦铭搬去诏天府之后,这样的交集逐渐减弱了。秦铭常常待在某个地方,整天都忙碌着,或是偶然出门,一出门就不知人影。
因此扶苏并没有按照他的指示,完成让秦铭常来的任务。尽管两人关系尚可算是友好,可以算是一般的密友罢了。
秦铭以诚恳道:“陛下,实在因为我平日太忙招待客人的时间并不多,请陛下莫怪扶苏公子。”
脸上显露出感激之意的扶苏。
赢政其实只是想提醒一下,并无意真的责备扶苏。现在又有秦铭的劝说,就没有再进行过多指责的话语了。
“最后再问问,有关上次讨论的楚汉之战及焚书坑儒的事情。这事件自我们的第一次见面起,被提及相关。然而,直至于今,我还不知为何会实施焚书坑儒。这是一个如何展开的过程?”
对这样的事他感觉自己做得到。
但是尽管这样做了,他却并不残忍无情,其中必然有着特定的理由。同时听到秦铭提起多次,
似乎人们对这件事情褒贬不同,甚至不少人对这件事的理解不深或者持有异议?
所以他决定问清楚秦铭。
基于文章的内容生成了这篇类似风格的文章,请确认一下是否满意或需要调整。
秦铭整装待发,这才缓缓开口:“先皇在征服六国后,即刻整合了文字、单位标准、以及财政工具。目标明确在于缓和六个国度间的差异。
然而陛下是否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你们可能忽略了关键一点。”
赢政深思熟虑,疑惑不解:“倒是尚可。六国的统一化运作,大幅提升了国家的一体性。”他问,“莫非我的处理方式错了?”
秦铭轻摆头:“你所采用的方式当然是对的,不过你未能注意到深层因素。”
这令赢政陷入更多疑感:“深层次的因素?”
“是这样的,语言文字、计量方式与经济工具的差异本质,都是由文化的异质性引致。这种文化的不同,直观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差异。
而不是思想的转变,并非仅凭武力能解决的。”
他的话如石破天惊,赢政终于豁然开朗:“确如其然。”
赢政理所应当明白了,但面对无具体的敌体挑战这个问题,则感到难以找到答案。
接着,“历史规律指出,在你统一国家八年之后的一天。一场特殊的宴席为先皇揭开了答案。”
那是一个春日,在咸阳举办的盛大宴会上,秦朝副相周青臣颂扬了先皇的伟大事迹。
事情看似平凡,但恰逢周青臣赞扬之际,学者淳于越站出,责怪他过于迎合奉承。接着,借着周青臣之言,开始借机发表议论,指责你推行了郡县制度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