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肃王掌兵(2 / 2)

洪武朝,肃王出色完成肃王赋予自己的任务,陆续击溃西部残元势力,把大明影响拓展到西域及青藏高原。

可惜建文激进的削藩,打乱太祖实施的藩王御边策略。

靖难更彻底改变大明国策,成祖登基嘴上喊着恢复祖制,但收拾起兄弟侄子,各种手段百出。

谷王、宁王、辽王内迁,韩王、沈王改封,导致洪武朝从此夺取的长城以北领土归于蒙古,长城成为抵御蒙古入侵的第一道,天子守国门的神话快速崛起。

大明从开拓进取型国家,变成稳健保守型国家。

导致明军精锐尽丧的土木堡,武宗亲征的应州大捷,全在为建文,永乐缝缝补补。

建文时代,肃王内迁,直接导致大明在西北的影响化为乌有,关西七卫尽数丢失,连大片隶属山西行都司的辖地都重新归于蒙古。

西北明军不得不蜷缩于河西走廊中东部的狭窄地带。

任由蒙古骑兵如入无人之境穿越河西走廊,轻轻松松来往青海与漠南间。

后期北虏入套,成为威胁大明西部隐患,辽东左翼蒙古南迁,使明廷在辽东失去压制建奴的力量,为建奴崛起创造大好机会。

不客气说,大明历次西北战事都在为靖难擦屁股。

试想西北有位手握重兵的藩王扎根,坐镇,何来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何来俺答汗制造庚戌之变,何来北虏入套,让朝廷近几十年持续向西北用兵。

所以,他要提高肃藩宗禄,恢复肃藩三护卫,以朝廷财力给肃藩输血。

何况肃藩除是朝廷藩王,更是朝廷战马赞助商。

洪武朝,太祖鼓励藩王出边放牧,蓄养战马。

靖难后,成祖陆续放弃塞外地区,导致优质牧场所剩寥寥无几,内地马政又日渐废弛,明军战马缺口越来越大。

而西北自古产良马,肃藩穷,却在河西、平凉等地有规模不小的马场。

即马营堡,也是后世世界最大的马场,山丹军马场。

匈奴千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即指此地。

永乐年间,肃庄王两次向朝廷进贡战马。

正统朝以后,朝廷更时不时去薅肃藩羊毛,肃藩甘愿充当朝廷战马赞助商,几乎对朝廷有求必应。

但逮着肃王这只羊死命薅,本身财薄的肃王逐渐有心而无力。

后来百年间,明实录内再无肃王献马的记录。

直到万历三十一年,连续十几年内薅了肃藩八次羊毛,次次是肃藩捐献战马。

这还是肃藩为讨要回甘凉、固原两地的折禄庄田。

朝廷趁机敲诈肃藩,同意将甘凉,固原原属肃藩的庄田还一半给肃藩,肃藩不得不向朝廷妥协,答应每年进贡战马百匹。

如此,朝廷还故意硬生生拖了五年。

若肃藩在西北掌控数万骑兵,试问蒙古骑兵还敢肆无忌惮穿越河西走廊吗?

何况陕西不稳,必须提防张献忠,高迎详,李自成起义。

同时,朝廷处处缺马,让肃王在西北购买军马乃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