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经略文武双全,本官也是佩服的很,"尽管熊廷弼早已被打上"楚党"的烙印,但对于其过往取得的功绩,以及如今在辽东的所作所为,次辅刘一璟自然不会加以反驳。
"但如今朝廷财政紧张,老臣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说着,次辅刘一璟还不忘将目光投向方从哲等人,希望能够得到同僚的"鼎力相助"。
只是令他没有料到的是,当天子提及辽东"熊廷弼"之后,首辅方从哲闭眼假寐,似是对此事毫不关心,而兵部尚书王在晋也盯着窗外若有所思,没有理会刘一璟的"暗示",唯有户部尚书毕自严欲言又止,但仍是没有说话。
最后,刘一璟只能将目光投向身旁的"盟友",与他同为东林出身的东阁大学士,韩爌。
"陛下,阁老所言甚是,还望陛下深思熟虑。"
"我大明的财政,实在是捉襟见肘。"
在刘一璟欣慰眼神的注视下,韩爌轻飘飘的起身,满脸肃穆的朝着案牍后的天子拱手道,余光不时瞥向身旁的袍泽,心中讥讽不已。
这些"佞臣",受了天子的些许恩惠,便忘了"根本",居然连他们读书人的"利益"都不去维护了?
等到此事闹大,这乾清宫暖阁日后定然没有他们的立足之所!
"陛下,"见得双方争执不下,默默立于朱由校身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突然抿了抿嘴,小心翼翼的禀报道:"内帑那边,倒是还有些银子.."
"另外明年开春便要会试了,这武科如若一同进行,也可减免不少花费.."
听得此话,案牍后的朱由校便是一愣,旋即有些意外的看向身旁的心腹大伴,似乎没有料到一向"老实憨厚"的王安今日居然如此"机敏",至于次辅刘一璟及阁臣韩爌则是面色大变。
与历史上诸多"弄权"的内侍所不同,这王安早在先帝尚未登基的时候,便与他们这些"东林君子"多有来往,且态度十分恭谨。
待到眼前的天子继位之后,王安更是"恪尽职守",从未利用手中的权柄,"为难"过他们这些朝臣,双方的关系很是和睦。
但今日,在如此关键的问题上,这瞧上去其貌不扬的老太监却是公然"背刺"了他们。
将殿中诸臣的反应尽收眼底,年轻天子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转而风轻云淡的低语道:"如若两位阁老有所异议,那便交由廷议吧。"
言罢,朱由校便是毫不犹豫的起身,转而朝着不远处的偏殿而去,只将消瘦的背影留给表情隐晦不定的众臣。
在他的计划中,重开"武科"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眼下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农政",其意义不仅在于替朝廷选拔能臣干吏,更能避免这些通过"武科"选拔而出的将校似地方世袭的"将门世家"一般,萌生拥兵自重的念头。
这些通过武科而脱颖而出的"天子门生",便是日后维系他在军中统治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