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激烈交锋【求订阅】(2 / 2)

评委之一,来自韩国的导演李沧冬表示了反对:

“女士们、先生们,我认为《白丝带》才是本届戛纳最完美的作品,它讲的是罪恶与痛苦,是对父权压抑的批判和对人类邪恶本性的挖掘,它将纳粹德国那一代人的童年通过镜头直白地表现出来,谢绝了宏大叙事,去讲述了一种国家性痛苦的由来。”

李沧冬导演的发言,得到了其他三位评委的赞同。

局势突然间变得匪夷所思,除了主席之外,在场的八位评委4位选择了《白丝带》、2位选择了《触不可及》,还有2位选择了《无耻混蛋》。

按理说,这个结果,应该宣布《白丝带》胜出,毕竟得到了半数评委的认可。

可来自美国的女评委,演员罗宾·莱特表示了强烈的抗议。

“我反对,这部片子就是一堆狗屎,整部电影中没有一个好人,甚至连所有的孩子都是邪恶的,它讲的是纳粹们的童年,但孩子们是无辜的,错不在他们身上,是那个狗屎的年代,和狗屎的政党。”

“我们为上一代人的错误已经道歉了,也同样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并且时刻谨记于心,可即便如此也要把我们永远的钉在耻辱柱上反复地鞭挞,现在,甚至连孩子们都不放过了吗!”

“这部电影用心险恶,就是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强行捏造而来的,我认为在极具包容性的戛纳电影节上选择这样的一部影片是对电影艺术的侮辱。”

话说到最后,罗宾·莱特甚至激动地拍了桌子。

可能很多人对她表示陌生,但说起一个角色,大家就会很熟悉。

《阿甘正传》中的女主角珍妮,就是由她出演的,而她本人正是一位德裔。

李沧冬被说的哑口无言。

还真被说对了,他选择这部电影,就是因为政治正确。

在戛纳,政治反思和社会批判类影片获奖的概率非常高,从前是这样,现在还是。

不信?

看看新世纪以来的获奖影片吧,几乎2/3都是这样的电影:

2002年的《钢琴家》讲纳粹、2003年的《大象》讲校园暴力、2004年的《华氏911》讲伊战、2006年的《风吹麦浪》讲爱尔兰独立战争、2007年的《四月三周两天》讲堕胎、2008年的《课堂风云》讲移民。

基本都是如此。

但这些影片中也都有着人类的闪光点,可这部《白丝带》搞得确实过火了点,不光是大人,把孩子们也都打上了邪恶的标签,为了拿奖,着实有些走火入魔了。

会议室中的场面一时间很尴尬,这时,身为评委会主席的伊莎贝尔站了出来。

“女士们,先生们,作为本届评委会的主席,我再一次阐述我的个人观点,对于所谓的政治正确,在我这里不是评选的理由,唯一的标准就是电影。请各位评委在评选的时候,不要掺杂其他的东西,做出你们认为最正确的选择。”

“我想,我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时间也不早了,只剩下我们主竞赛单元还没有出结果,到了必须要下决定的时候。下面,我说出影片的名字,各位,赞同的请举手。”

“《白丝带》”

李沧冬还想举手,可看着刚刚赞同自己的其他三位评委纹丝不动,举了一半的手臂,又放了回去。

这次的结果,没有人选择它。

“《无耻混蛋》”

刷,举起了4只手臂。

“《触不可及》”

刷,同样是4只。

4V4,平手!

非常戏剧性的是,在场的4位男评委无一例外全都选择了《无耻混蛋》,而其他4位女评委则都是选择了《触不可及》。

伊莎贝尔环顾会议室中的八位评委,嘴角微动,拿起了桌面上一张精美的信封。

“那么好吧,看来,最终的选择权到了我的手上.”

实在抱歉,没写完,搞不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