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七雄争霸之合纵连横下(1 / 2)

烘炉记 一棹碧涛 9615 字 1个月前

华夏历2375年,魏惠王因襄陵之败,颜面尽失,内心的耻辱如熊熊烈火燃烧。此时,张仪看准时机,前来游说魏王。他那巧舌如簧的口才,如一把锐利的剑,轻易地划开了魏王心中的迷茫。

“大王,如今局势,魏国当推行连横之策。联合秦、魏、韩之力,攻打齐、楚,方可重振魏国雄风,一雪前耻!”张仪慷慨激昂地说道。

魏王在张仪的劝说下,心动了,决定任命张仪为魏相,依其策略行事。

然而,楚、齐两国闻知魏国的动向,皆是震怒。两国欲兴兵攻打魏国,一时间,魏国上空战云密布,危机四伏。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魏国大臣雍沮挺身而出。他深知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伤痛和毁灭,于是力谏魏王,分析利弊。“大王,楚、齐虽强,但此番若贸然开战,魏国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且三国联军实力亦不可小觑,若能以和为贵,寻求妥协之策,方为上策。”

魏王听了雍沮的谏言,权衡再三,最终决定避免与楚、齐开战,一场即将爆发的大战暂时消弭于无形。

与此同时,齐国封与楚国有旧怨的靖郭君田婴于薛地。这一消息传到楚国,楚王怒不可遏,当即决定出兵攻打齐国。

“齐国此举,分明是对楚国的挑衅!寡人定要让他们知道楚国的厉害!”楚王在朝堂上大发雷霆。

但楚国大臣公孙闬却站了出来,他冷静地分析道:“大王,此时出兵攻打齐国并非明智之举。齐国实力不容小觑,且战争一旦开启,胜负难料,恐会让楚国陷入困境。不如暂且忍耐,从长计议。”

楚王听了公孙闬的劝说,虽心中怒火未消,但也明白其中利害,只好暂且作罢攻打齐国的念头。

可楚王并未就此罢休,他又派昭阳向田婴提出用数倍之地来交换薛地的请求。田婴深知其中有诈,果断拒绝:“薛地乃吾之封地,断不可交换!”

在这风云变幻之际,赵国的赵雍与韩国的韩宣王在区鼠相会,两国君主秘密商议着应对时局的策略。

而在魏国,魏、齐两国选择在鄄会盟,试图在这动荡的局势中寻求一丝稳定和合作的机会。

但这时的魏惠王,因襄陵之败带来的阴影,对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方针失去了信任。他认为惠施的策略未能让魏国强大,反而遭受了耻辱的失败。因此,魏王不得不改弦更张,改用秦相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策略。为了推行这一新策略,魏王起用张仪为魏相,并将惠施逐走。

同年,韩、魏两国的太子前往秦国,朝见秦惠文王。这看似是两国对秦国的臣服和示好,实则背后隐藏着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博弈。

然而,这一年的局势远不止如此。秦国外宣布免除张仪的相位,张仪顺势而为,入魏为相。但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张仪欲并相秦、魏”,从而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张仪入魏为相后,本以为能顺利掌控魏国朝政,让魏国专一“事秦”。可他万万没想到,魏惠王虽任命他为相,却不肯完全听从他的主张,反而兼用公孙衍为将。

魏惠王深知,完全依赖秦国并非长久之计,他需要在各国的博弈中寻找平衡,牵制朝中的合纵连横势力,以维护魏国的利益。

秦王得知魏惠王的态度后,勃然大怒。“魏国竟敢忤逆寡人!”他当即下令,秦军攻取魏的曲沃、平周。

华夏历2376年,韩国萌生出一个惊人的想法,欲用中原之地交换魏国的上党地区。此消息一出,宛如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千层浪。要知道,如此交换土地,无疑会让韩、魏两国实力大增,这对于周边的诸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楚国和赵国闻风而动,迅速陈兵边境。楚赵两国的军队旌旗蔽日,盔甲鲜明,军威浩荡。楚国的将领们目光坚定,誓言要阻止韩魏的这次交易,以免日后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更大的威胁。赵国的士兵们同样士气高昂,他们深知,一旦韩魏得逞,赵国的边境将永无宁日。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韩魏两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最终不得不取消了这次土地交易。

与此同时,燕国也发生了重大变故。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哙继位。新王登基,燕国的未来充满了未知。

而在赵国,赵雍迎娶了韩国王室的女子为夫人,这场政治联姻无疑是为了在这动荡的局势中寻求一份支持和稳定。

在秦国,张仪精心策划了韩魏换地的计谋,企图以此为契机,攻取楚、赵之地,进一步扩大秦国的版图。然而,他的如意算盘并未打响,在各方势力的干预下,此次阴谋未能成功。

同年,齐国试图约结燕赵楚孤立魏国,欲在这场混乱的局势中谋取利益。然而,魏国的公孙衍巧施离间之计,使得齐国的计划破产。

华夏历2377年,齐国又迎来了新的变故。齐威王去世,其子田辟强继位,成为了新的齐王,即齐宣王。

小主,

齐国为了巩固与秦国的关系,“迎妇于秦”,两国结亲。而在齐威王末年,靖郭君田婴受封薛地,担任相国,权势滔天。但他素来与田辟强不和,田辟强继位后,田婴深知自己处境危险,为避祸而匆匆回到了薛地。

不久之后,一位名叫剂貌辨的辩士入朝,他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说田辟强放下对田婴的成见。田辟强最终被说服,对田婴释怀。随后,田婴返回临淄,田辟强更是亲自郊迎,再次拜他为相国。与此同时,田辟强还遣使迎回了在威王时代因遭相国邹忌构陷而出奔楚国的大将田忌。齐国的朝堂,在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在赵国,赵雍为了防御中山、燕、齐等国的威胁,在邻近之地的安平设郡防守。

秦国这边,张仪并未放弃他的野心,实施了“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行动。秦国的军队假道韩、魏,气势汹汹地向齐国进攻。

齐威王深知此战关系重大,派遣匡章为将应战。匡章临危受命,他深知责任重大,日夜思索破敌之策。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匡章指挥若定,齐国的士兵们勇猛无畏,与秦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最终,齐兵大胜,秦军大败。这是匡章初次为将便取得的大胜,让张仪的计划受到了沉重的挫折,也为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华夏历2378年,齐宣王高坐朝堂之上,目光凝重地聆听着陈轸的进言。陈轸言辞恳切,分析着当前的局势,力劝齐宣王与三晋结盟,再联合楚国,共同伐秦。齐宣王沉思良久,最终点了点头,应允了这一策略。

于是,五国联盟形成,旌旗蔽日,大军集结,气势汹汹地向着秦国进发。然而,在这场看似浩荡的征伐中,齐国却暗藏私心。他们表面上参与其中,实则并未真正出力,只是在一旁观望,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当赵、魏两国的军队在与秦国的激战中遭受大败时,齐国露出了其狰狞的面目。齐国的铁骑趁着赵、魏两国元气大伤,疲惫不堪之际,悍然出击,在观泽之地给予了他们沉重的一击。赵国和魏国的将士们在齐国的突袭下,伤亡惨重,原本就破碎的防线瞬间崩溃。

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也有着自己的盘算。楚国正谋划着灭越之事,在广陵大兴土木,筑城屯兵。他们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南方的战事中,对于伐秦之事,也是心不在焉。

在魏国,魏惠王因张仪的连横策略而陷入了困境。如今,齐、楚两国皆表示要驱逐张仪,这让魏惠王重新看到了希望。他果断地采用了公孙衍合纵的策略,派出使者前往楚、赵、燕等国,试图争取更多的支持,以共同对抗强秦。

经过一番努力,魏惠王终于成功地把张仪赶回了秦国,让公孙衍重新担任魏相,并召回了惠施。魏国的局势暂时得以稳定,但外部的压力依然巨大。

齐国,田婴等主张的合纵抗秦行动以失败告终。然而,新即位的田辟强并未放弃,他深知齐国若要在这乱世中立足,必须寻找强大的盟友。于是,他继续联合楚国,共同对抗秦、韩、魏三国。

一时间,各国之间的对峙形势愈发紧张,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华夏大地。据说当时的楚国,派出了“三大夫张九军”,气势如虹,与秦国在曲沃、於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齐国的军队选择了助楚。齐国的将士们勇猛无畏,与楚军并肩作战,最终攻克了曲沃。楚国大将景翠率领大军屯驻在鲁、齐两国边境以及韩国之南,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而秦国的军队也不甘示弱,他们将矛头指向了韩国,大军压境,攻势如潮。韩国的城池在秦军的猛攻下一座接一座地沦陷,最终,秦国成功攻取了鄢城。

华夏历2379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达成合纵之盟,决心共同攻秦,以期遏制秦国日益膨胀的势力。

五国大军旌旗蔽日,气势如虹。在众人的推举之下,楚怀王成为了此次合纵的纵长,肩负起统领五国联军的重任。而远在洛邑的东周,为表对合纵的支持,赐胙于楚怀王,这无疑为合纵之师增添了几分荣耀与士气。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楚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楚军兵锋锐利,一举夺取了新隍、於、长亲等地,捷报频传,令楚国上下为之振奋。与此同时,西北的义渠也趁机起兵,对秦军发起突袭,给秦国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然而,魏、赵、韩三国联军在函谷关与秦军的交战中,却遭遇了挫败。秦军士气高昂,在庶长樗里疾的率领下,出函谷关长驱直入,三国联军难以抵挡。魏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土地沦陷,士兵伤亡众多,国内一片哀鸿。

魏使惠施肩负着国家存亡的重任,出使楚国,试图说服楚国与秦国讲和,以缓解魏国面临的巨大压力。而在楚国朝堂之上,大臣杜赫也向楚怀王进言:“如今我国东有越国的牵制,北方失去了晋国的屏障,与齐国、秦国的外交关系尚未稳定,如此局势,若执意与秦对抗,楚国必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楚怀王听罢,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与风险,也明白楚国当前所面临的复杂局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五国纷纷退兵,这场轰轰烈烈的合纵攻秦之战宣告失败。合纵的失败,让各国都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与忧虑之中。

与此同时,魏国传来了魏惠王驾崩的噩耗。享年八十一岁的魏惠王,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云变幻,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谥号“惠成”,以表彰他在位期间的功绩与贡献。

魏国为魏惠王举行盛大的葬礼,然而天公不作美,葬礼当日,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群臣见此恶劣天气,纷纷向太子魏嗣进言,请求延期举行葬礼,以免百姓和群臣受苦。但太子魏嗣却坚决不听,执意要按照原定计划进行葬礼。

此事传到了公孙衍耳中,公孙衍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便急忙转告惠施。惠施听闻后,深知太子的倔强,决定亲自劝说。

惠施来到太子面前,深深一揖,说道:“太子殿下,老臣深知您对先王的敬爱与悲痛之情,执意如期举行葬礼,乃是您的一片孝心。然而,此刻先王之灵在上,想必他更希望看到的是您能以国家百姓为重。如今大雪纷飞,百姓和群臣在这严寒中受苦,若因此引发民怨,恐怕有违先王一生所追求的仁政之道。先王一生致力于魏国的繁荣昌盛,他的在天之灵,一定想要安抚百姓,让魏国得以安宁。”

太子魏嗣听了惠施的一番话,心中有所触动。他回想起父王一生的辛勤与付出,又看到眼前恶劣的天气和群臣百姓的艰难,终于长叹一声:“先生所言极是,是我考虑不周。”于是,太子魏嗣同意延期举行葬礼,魏国上下对惠施的智慧与忠诚无不称赞。

不久之后,太子魏嗣正式即位,是为魏襄王。

华夏历2380年,楚怀王决心任用屈原进行变法,试图让楚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屈原提出的变法内容涵盖了“励耕战、举贤能、反壅蔽、禁朋党、明赏罚、移风易俗”等诸多方面。这些举措犹如一道道犀利的光芒,刺破了楚国长久以来沉积的阴霾。

在田间,农民们受到激励,更加辛勤地耕耘,期待着丰收的喜悦;在朝堂,贤能之士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不再被旧贵族的阴影所遮蔽。然而,变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屈原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如同暗处的毒蛇,时刻准备着反击。

与此同时,楚怀王身边的上官大夫进献谗言,恶意中伤屈原。楚怀王的心智在谗言的侵蚀下逐渐动摇,对屈原的信任也产生了裂痕。最终,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在重重阻力下失败了,屈原满怀悲愤与无奈,却依然坚守着心中的信念。

尽管变法失败,但部分新政仍得以推行,为楚国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楚国的动荡局势引起了邻国秦国的关注。秦国一直对楚国虎视眈眈,此时觉得时机已到,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以打击报复楚国,并扩张自己的领土。

在修鱼之地,秦国大军与韩、魏联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鏖战。战场上,金戈铁马,喊杀声震天。秦军勇猛无畏,士气高昂,而韩、魏联军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陷入困境。最终,秦军大获全胜,在浊泽活捉了韩国将领申差。联军溃败,被斩首八万余级,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赵公子渴也参与其中。赵国的军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赵国的国力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而另一边,齐国趁赵、魏为秦大败之时,于观泽发起攻击,再次给赵、魏两国以沉重的打击。

韩国,这个在乱世中风雨飘摇的国家,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与恐慌之中。相国公仲侈心急如焚,他深知韩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韩王宫的大殿内,公仲侈面容凝重地对韩宣惠王进言道:“大王,如今的局势已然明了,盟国是不可靠的。秦国的野心勃勃,其征伐楚国之心由来已久。如今我们韩国势单力薄,不如通过张仪向秦王求和。我们可以送给秦国一座名城,并准备好盔甲武器,与秦军一同向南征伐楚国。如此一来,既能避免秦国对我们的进一步攻击,又能从楚国那里获取利益,这是用一失换二得的计策啊!”

韩宣惠王听着公仲侈的话,眉头紧锁,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挣扎。他深知这一决策关系到韩国的生死存亡,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但眼下的局势容不得他过多犹豫,最终,韩宣惠王咬了咬牙,说道:“好,就依爱卿之计。”

公仲侈得到韩宣惠王的应允,立刻着手准备求和事宜。为了确保公仲侈能够安全抵达秦国并顺利完成使命,韩宣惠王下令为公仲侈的行动作好警戒。一时间,韩国上下弥漫着紧张而又悲壮的气氛。

楚王闻此消息,大惊失色,内心的忧虑如乌云般笼罩。他立即召见了智谋过人的陈轸,共商应对之策。

陈轸踏入宫殿,步伐沉稳,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睿智。楚王急切地将情况告知于他,陈轸微微皱眉,略作沉思后说道:“大王,秦国欲攻伐楚国久矣,如今得韩国名城,又备足兵甲,秦韩合兵,此乃秦国梦寐以求之事。若其联军来袭,楚国必受侵伐。但大王莫慌,臣有一计。”楚王目光急切地盯着陈轸,仿佛在黑暗中抓住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轸缓声道:“大王可先在全国加强警戒,调兵遣将,让战车布满道路,营造出全力备战的态势。同时,派出使臣前往韩国,为其配备众多车辆,并携带厚礼。让韩国相信,楚国真心前来援救。即便韩王最终不听从我们的建议,韩国也定会感念大王的恩德,断不会轻易列队攻楚。如此,秦韩之间必生嫌隙,就算他们的军队来了,也难以对楚国构成巨大威胁。倘若韩国听从了我们的意见,停止与秦国求和,秦国必然大怒,对韩国的怨恨必将加深。而韩国若转头与我国交好,必定会对秦国有所怠慢,其应付秦国时也定不会恭敬有加。如此,便能巧妙利用秦韩军队之间的矛盾,使楚国免除祸患。”

楚王听后,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燃起希望的光芒,赞道:“此计甚妙!就依爱卿所言。”

命令下达,楚国瞬间行动起来。边境的烽火台燃起,警示的狼烟直冲云霄。都城内,士兵们忙碌地准备着,一辆辆战车被推出,在宽阔的道路上排列整齐,铁甲闪耀,戈矛林立。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和众多车辆,怀揣着楚国的期望,向着韩国疾驰而去。

楚国使臣一路奔波,终于抵达韩国王宫。韩宣惠王正为秦韩局势焦头烂额,听闻楚国使臣到来,赶忙召见。

使臣进入宫殿,恭敬行礼后,慷慨陈词:“尊敬的韩王,敝国虽小,但得知韩国面临秦国威胁,已毫不犹豫地把全国军队派出。大王尽可随心所欲地与秦国作战,敝国君将让楚军为韩国死战,绝不退缩。”韩宣惠王听了这番话,心中大喜,原本沉重的心情瞬间轻松了许多。

在韩国朝堂上,大臣们围绕着是否接受楚国的援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公仲侈深知秦国的强大,主张继续与秦国议和,以避免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然而,更多的大臣被楚国的诚意所打动,认为有楚国的支持,韩国未必不能与秦国一战。

最终,韩宣惠王被楚国使臣的言辞和楚国展现出的决心所影响,决定停止公仲侈到秦国议和的行动。

韩国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公仲侈一脸焦急,对着韩宣惠王慷慨陈词:“大王,不能这样行事啊!如今以强大实力侵犯我们韩国的乃是秦国,而用虚名来声称救我们的却是楚国。大王若是想依靠楚国那空泛的名声,就轻易地和强大的秦国绝交,大王必定要被天下诸侯大加嘲笑。况且,楚韩并非兄弟之国,也未曾早有盟约共谋伐秦。我们已有了联秦攻楚的迹象,楚国这才声言发兵救韩,此中定是陈轸的计谋啊!”

韩宣惠王坐在王座之上,眉头紧皱,陷入沉思。

公仲侈继续急切地说道:“再者,大王已经派人把我们的打算通报给了秦国,现在又决定不去践行,这无疑是欺骗秦国。轻易欺骗强秦,而听信楚国的谋臣,恐怕大王日后必定要后悔的。”

然而,韩宣惠王心意已决,他大手一挥,说道:“寡人主意已定,不必多言!”

公仲侈无奈地长叹一声,韩国最终和秦国断交。秦国因而大怒,迅速增加兵力进攻韩国。两国大军在边境对峙,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可楚国的救兵却一直未到,韩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与此同时,在魏国的战场上,齐军在关津大败魏军。魏军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华夏历2381年,魏臣公孙衍心怀壮志,试图联合各国力量对抗强秦。他约结齐国的田婴,力邀田婴的儿子田文为魏相,而自己则出任韩相,期望能使三晋联合齐国共同合纵抗秦。

起初,这一计划看起来充满希望,各国似乎都有团结一致对抗强秦的决心。然而,现实却残酷无比。三晋在与秦国的交锋中,相继遭遇惨败,丧师割地,损失惨重。这次雄心勃勃的合纵之举,最终以失败告终。

齐国,田辟强见局势不妙,改用储子为相,田婴无奈之下,只得回到了薛地。

燕国,国相子之位高权重,掌控着朝政大权,专断政事。

这一日,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燕王哙在宫中设宴款待苏代。

酒过三巡,燕王哙好奇地问道:“齐王如何?”

苏代目光一闪,心中已有盘算,他回答说:“必定不能称霸。”

燕王哙听闻,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为什么?”

苏代不紧不慢地说道:“因为齐王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深知,这番话必能在燕王哙心中激起波澜,他的用意正是激发燕王哙尊重子之。

燕王哙是一位怀揣着理想和抱负的君主。他一心想要让燕国变得强大,成为诸侯中的翘楚。而在他的朝堂之上,子之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巧言令色,赢得了燕王哙特别的信任。

子之深知,要巩固自己在燕国的地位,必须拉拢更多的势力。于是,他以百金赠送苏代,希望能借助苏代的智谋和影响力,为自己的前程铺平道路。而苏代收了重金之后,也心甘情愿地听凭子之的指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鹿毛寿,一个善于揣摩人心的谋士,看准了燕王哙对贤名的渴望,进言道:“大王,如今燕国欲要强盛,不如将国家禅让给国相子之。想那唐尧,被人们称道贤圣,正是因为他曾要将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唐尧既有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没有失去天下。现在大王若将国家让给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如此一来,大王您与唐尧就具有同样的德行,必将名垂青史,燕国也会因您的贤德而繁荣昌盛。”

燕王哙听了,心中一动。他一心想要成为一代贤君,被后世传颂。在这一番话语的诱惑下,燕王哙决定将国家托付给子之,期望能借此成就自己的贤名。子之得到了燕王哙的托付,地位更是尊贵无比。

然而,燕国的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一决定心悦诚服。有人私下议论道:“夏禹举荐伯益,此后仍以夏启的人做官吏。待到年老时,认为夏启不能够担当天下重任,而将天下传给伯益。不久夏启与其同党攻打伯益,夺回天下。天下人说夏禹名义上将天下传给伯益,实际上过后便让夏启自行夺取天下。现在大王说将国家托付给子之,而官吏全是太子平的人,这就是名义上交付给子之,而实际上还是太子姬平当权。”

这些议论传到了燕王哙的耳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决定是否真的能够让燕国走向强盛。但此时的他,已经被自己追求贤名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决定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燕王哙一怒之下,将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

从此,子之南面而坐行使国王之权,燕王哙则年老力衰,不再过问政事,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裁决。子之大权在握后,开始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燕国的朝堂上下,人心惶惶,政治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就在燕国陷入内乱的危机之时,外部的局势也对燕国愈发不利。赵国的中都和西阳被秦国攻占,秦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对各诸侯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年,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一举伐灭蜀国。

华夏历2382年,天下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在燕国,一场政治风暴正悄然酝酿。

燕国相国子之,因得到燕王哙的大力支持,得以掌权三年之久。然而,他的专权之举,引起了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的极度不满。太子平身为燕国未来的希望,怎能容忍国家政权旁落他人之手;市被将军手握重兵,心怀忠义,对子之的所作所为亦是愤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