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东进会师(2 / 2)

汉阙三国梦 一吃就胖 2335 字 2个月前

“哈哈哈,文和此言差矣。我军十数万众,又有荆州军相助,纵然孙刘联盟,亦是我众敌寡,何必担心?”

“丞相,我军虽众,却多有隐患。目下已是冬日,疾病高发,我军将士皆为北人,水土不服,易染瘟疫,此天时不利;江陵至江夏,陆路难行,水路易取,而我军不识水战,此地利不利;荆州军新降之师,其心难测,荆襄氏族受刘表恩惠多年,亦不可靠,我等客居于此,胜则无妨,一旦不顺,难防肘腋之变,此人和不利。有此三不利,若强行用兵,只怕难得周全。”

程昱在旁也劝:“丞相,文和金玉之言,不可不察。”

曹操点头:“两位之言吾亦知之。然大军到此,一统江南只在举手之间,若不试上一试,吾岂能甘心?”

贾诩闻言便不再说话。他毕竟是跟着张绣投靠过来的,清楚自己的分量。对于这份工作,他从来的态度就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说。反正他的职责就是提建议,听不听那是曹操的事,与他无关。

程昱则是太了解曹操,知道要是不打一下就放弃了这个机会,以后他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后悔,到时都得埋怨到自己头上。因此也不再劝。

曹操见没人反对了,便开始下令:命夏侯渊领驻守襄阳,张合驻守樊城。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江陵,再从江陵水陆并进夺取江夏。

对于贾诩的预测,曹操也不是一点不放在心上。考虑再三,决定给孙权写封信。若能唬住这小毛孩儿,像刘琮一般直接投降最好;就算不能,起码也让他少管闲事。想罢,从案上取下笔墨,展开绢帛,挥毫作书一封,封好命人送去东吴,交孙权亲启。

东吴的治所本在吴郡,孙权继位后,为了方便北伐,将治所移到了京口。辛稼轩《永遇乐·京口北固山怀古》,开篇即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说的就是这段往事。

信送到京口的时候,江东其实已经乱套了。刘琮投降,曹军轻松拿下荆州,这对江东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曹丞相是什么品行,这些北方来的士大夫们可早有耳闻。刘琮若是只待宰的羊,曹操便是噬人的虎,荆州到了曹操手里,这江东六郡还不早晚成为人家桌上的一盘菜?

主菜未到,小菜先来。一封曹丞相的亲笔信送来了,四平八稳摆在吴侯孙权的桌案上,还没拆封。孙权与两排的文武一起盯着信封良久,无人开口。这一拆,万一是战书咋办?江东这小身板,能扛得住这样的惊涛骇浪么?

大厅里一片寂静,孙权等了许久不见人言语,叹道:“就算是战书,也先看看再说罢。”

说罢,看向鲁肃。鲁肃会意,走上前解开封印,取出信来,就在堂前高声诵读: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话不多,但是真狠。

八十万水军,还会猎于吴,这不就妥妥的战争威胁么?

两厢文武一片哗然,别说文官,就是武将听见八十万这么吓人的数字心里也是一咯噔。

张昭立刻就站出来劝孙权:“主公,今日之势,江东难保周全矣。曹军势大,奉旨而来,逆之不祥。况我军得以屏障者,长江天险。今操据江陵,得刘表水师战船,长江之险与我共有之。若贸然接战,绝无胜算!不如学刘琮北面事之,可保六郡无虞。”

有了一个领头的,其他人胆子也就肥了。一众文官纷纷站出来附和:“子布所言极是,请主公早日定夺。”

旁边的武将们一听这帮书呆子打算不战而降,个个气得火冒三丈,但武将口拙,跟文人斗嘴他们哪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故而只有吹胡子瞪眼,却没人能站出来反驳两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鲁肃念完了曹操的书信,就站在孙权身侧一言不发。孙权听一众士大夫劝降听的心烦,借口更衣退入内室。鲁肃见状,也跟着孙权进来。

孙权会意,屏退下人问道:“子敬此来,必有良言教我。”

鲁肃奏报:“子布等之言,与江东诸公皆利,惟不利于主公。今江东人人可降曹操,独独主公不可降操。”

孙权闻言诧异:“子敬之言何意?为何独我不能降?”

鲁肃料到孙权有此一问,从容答曰:“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鲁肃这一番话,可算说到孙权心坎里去了。是呀,你们投降了曹操,最不济还能回家当个基层公务员,开着公务车,带着小跟班,平常吃喝玩乐小日子照样过。万一混得好,以后提拔个市长省长的也不是没可能。老子投降曹操能有啥?不过是个过气的傀儡,生不如死,我他娘图啥?

想到这里,孙权感动的热泪盈眶,拉着鲁肃的手说:“子敬之言,深合吾心。子布等各顾妻子,挟持私虑,令人齿冷。但曹贼势大,若与之战,恐力所不及。”

鲁肃这才正式行了一礼,道:“主公,左将军刘备正率军往江夏来,若与公子刘琦合兵一处,亦有二三万人。江东若能联刘抗曹,未必不能一战。”

孙权闻言点头:“刘备之名吾亦闻之,但吾与荆州素有嫌隙,我军又刚刚偷袭江夏,他岂肯与我联手?”

鲁肃答道:“曹军压境,彼此皆彻骨之痛,刘备岂得不知?其谋士诸葛孔明已随我来京口,主公可召见之,便可知江夏之意。”

孙权恍然大悟,听到孔明的名字,突然想起:“诸葛孔明,莫非是子瑜之弟?”

“正是。孔明大才,天下少有。吾与之相处数日,言谈之间,见识胜我十倍。主公若肯虚怀纳之,既可联合刘备,又可得一臂膀,岂非美事?”

“好!那子敬便去安排,明日早会,我与众文武在大堂与孔明相见,听他有何高论。”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