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城。
衙署大堂。
崇祯正在和王承恩、李若链、吴三桂、刘希尧等人商议大军前往山海关的方略。
“禀陛下,方光琛求见。”
崇祯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吴三桂。
吴三桂摸了摸鼻子。方光琛求见陛下前,其实早已见过吴三桂了。他来见陛下就一个原因:他要说服陛下停止从官绅、富豪等既得利益阶层手中征粮,且三代人免征的政策他认为也应该马上停下来。
吴三桂知道陛下不想见方光琛。他还知道崇祯已经知道方光琛准备陛见前先见了他吴三桂,李若链不仅重建了锦衣卫,而且渗透速度非常快。方光琛虽然是吴三桂的好友,但目前他的出现势必会让吴三桂陷入尴尬之境。
“朕不是安排他辅助唐通进行征粮吗,他现在来做啥?”崇祯语气中已经有了不悦。
没人接话。
也不会有人接话。
崇祯缓缓道:“让他进来。”
衙署大门口等候的方光琛听到召唤,整理好仪容,规规矩矩进了衙署大堂。
“草民方光琛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岁!”
“平身。”
“谢陛下!”方光琛从地上爬起来,抬头简短扫视了一眼衙署内的众人。
“方光琛,征粮的宣传工作,落实的如何了?”崇祯问道,语调波澜不惊。
“回陛下。根据陛下御赐的文案,目前蓟州、玉田、遵化、丰润、永平、昌黎等府县的百姓和民众基本上都知晓了朝廷的政策。”
“百姓反应如何?”崇祯似乎来了兴趣,探出身来问道。
方光琛朗声回答道:“两种反应。”
“其一,平民百姓对‘一次纳粮、三代免征’的政策非常拥护。好多百姓说,有了这个政策,造反就不划算了。他们有的从乡里面连夜推着车,将粮食送到唐将军那里。”
王承恩看了一眼李若链,两人均想:方光琛说话好大的胆子,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也不加工一下再说,真的是目无君上。
崇祯微微一笑,“方公子,百姓觉得造反不划算,那是我大明朝的福气。”
崇祯继续问道:“比如‘跟着闯王一起抢,先抢银来,后抢地,最后抢人妻’这些标语的效果如何?”
“回陛下,这些话启初老百姓不相信 ,都说闯贼是解民倒悬、是仁义之师。后来从京师和附近逃难回来的百姓向他们描绘了闯贼在京师犯下的滔天罪行后,大家都信了。”
“很多百姓无不对闯贼的残暴义愤填膺,好多地方在保甲的带领下,已经自行组建了民团,一旦闯贼犯禁,他们将誓死反抗!”
“唐通将军说,好多青壮百姓要求参军,但唐将军说他没有征兵之权。”
崇祯一拍桌子,“很好!这就是民心!朕倒要看看,是朕对他们好,还是闯贼对他们好!”
方光琛脸色开始凝重起来,“陛下,可是官绅阶层却炸了锅,他们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老百姓只要种地,纳粮是天经地义的,怎么能一口气免三代人了。”
方光琛抬头看了一眼崇祯,似乎有点迟疑,“官绅们说,自古的王朝,都是和士大夫共天下,从来没见过和泥腿子共天下的。”
吴三桂、刘希尧、李若链、王承恩等人明显看到崇祯脸色变了。
崇祯缓缓站起身来,“官绅们说的话很有代表性,他们这种治国理念已经盛行了千余年了。实际上我朝太祖爷立国之初,已经和官绅、甚至勋贵阶层展开过辩论和路线之争。”
“你可知道,这些官绅富豪,隐匿了多少田产?他们吸纳和霸占了多少丁口?”
有一句话崇祯没有说出口:你们方家名下的田产和依附你们的佃农,有多少,你心里没有点逼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