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土豪汗将目光从孔圣公和胤礽身上收回,然后缓缓扫视了大殿上的文臣武将们一眼,看见人人面挺胸凸肚,一副牛气哄哄的模样,微不可见的点了点头。
“西清汗和圣公所上之出师请战之表以及东出天山之方略对策,朕已经仔细看过,感觉胜算的确颇大!朕意已决,西清汗、孔圣公听令!”
孔圣公闻言深吸口气儿,然后就看了对面的西清汗“胤武穆”一眼,只见“胤武穆”正从椅子上起立,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果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孔圣公也只好站起身和“胤武穆”一起走到了康麻子大汗跟前,两人一起向康熙大汗下跪行礼。
“臣孔毓圻恭候大汗圣旨天语。”
“儿臣胤礽恭候皇阿玛圣旨。”
康熙汗神态俨然,他也是久经战阵的宿将了,虽然一直在执行偏安印度的路线,但他也不是没有思考过东征中原,恢复旧河山的想法。而且也和手底下的将领们仔细研究过这个问题,对于可能的东征、北伐的路线,早就了然于心了。
大体上,以河中、哈萨克和印度西北为中心的大蒙古想要东征大明,可行的路线就两条,一是出天山;二是越喜马拉雅山!
出天山的目的是夺取山北准噶尔和山南叶儿羌。拿下准噶尔和叶儿羌之后,再分南北两路东征,北路越阿尔泰山攻入科布多草原,再直取喀尔喀蒙古,最后由喀尔喀蒙古南下攻打北京。南路则是取哈密诸卫,走河西走廊,再取关陇形胜之地,最后由陕西出兵,走李自成北伐的路线去打北京。
出喜马拉雅山......看着有点疯狂,但实际上是可行的。因为现在雪域高原依旧在康熙的师兄桑吉嘉措的控制之下——五世大喇嘛在几年前已经圆寂了,不过桑吉嘉措却通过秘不发丧的办法,以大喇嘛的名义继续统治雪域高原。康熙和噶尔丹当然都知道自己的老师已经圆寂了,但是为了避免布尔尼、伊拉古克喇嘛和策妄阿拉布坦利用大喇嘛转世的事情插手雪域,所以就支持桑吉嘉措继续以大喇嘛的名义治理雪域。
另外,和桑吉嘉措共治雪域的和硕特汗王D赖汗因为受到进驻西宁府的明军威胁,也要继续抱紧康熙大汗的粗腿,所以也默认了大喇嘛“装活”的事实。
有了桑吉嘉措和D赖汗的支持,康熙的军队只要走尼泊尔北上,从几处尼藏边界上的山口通过,就能进入雪域高原了。
而康熙汗的军队一旦从尼泊尔进入雪域高原,就能和桑吉嘉措和D赖汗联手向西宁府的明军发起进攻,如果噶尔丹能够从叶儿羌出兵东进,那么整个河西走廊都有可能被大清朝夺取!
不过越喜马拉雅山走雪域高原的进军路线是不适合大军开进的,三五千精兵走走没问题,大军那是想都别想......那可是在挑战生命极限,一不小心就没命了。
所以越喜马拉雅山的这一路,就只能是奇兵......只有在出天山这一线打得很不错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施行。如果出天山这一线打不好,就只能先让桑吉嘉措和D赖汗向大明天子认个怂,好保存实力,等待将来。
而孔圣公提出的东征方略中压根就没提及越喜马拉雅山的路线,只提出了稳扎稳打出天山的办法。具体的路线是以位于天山北麓楚河南岸的碎叶府城为大据点,先屯田,再联合噶尔丹夺取策妄阿拉布坦控制的伊犁,然后再取准格尔草原。
既然孔圣公都没提什么越喜马拉雅山,那康熙也就不提这一路奇兵了......奇兵嘛,当然越“奇”越好,最好连自己人都瞒着,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来个出其不意!
只听康熙缓缓而道:“胤礽,圣公弟弟,朕命你二人领儒八旗与科尔沁蒙古所部精兵数万,出天山,屯碎叶,伺机东进伊犁,以援副汗噶尔丹。钦察草原之上的哈萨克各部,也全都由你二人节制!
这次出天山之役,你们决不能学诸葛孔明出岐山,只可速胜,不能持久......朕要你们大张旗鼓,徐徐而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只求持久蚕食,不求一击必胜。
那策妄阿拉布坦如今两线开战,据说又被朱和墭所猜忌。只要相持日久,必然有动摇之势。到时候再大举进兵,必可获全胜!”
“谨遵大汗圣旨!”
听康熙汗这么一说,本来就准备打一场“持久战”的孔圣公大舒口气,连忙恭恭敬敬地给康熙叩了头,领下了圣旨——他本来是有“不拜不趋之权”的,但是现在他的君上胤礽都给康熙跪了,他这个当臣下的反而大大咧咧站在康熙跟前也不妥,所以就只能跟着一起跪拜了。
“皇阿玛,儿臣领旨!”
胤礽也跟着老师兼老丈人孔圣公一起拜了康熙汗。
第一次领兵打仗的胤礽,现在是一脸的兴奋,胸口不住起伏,磕了几个响头,和孔圣公一起领下了“一出天山”的圣旨。因为“逼父抗明”好像取得了成功,他已经觉得康熙汗这个阿玛又真了一些......唔,至少有六成真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那个被朱皇帝封在北海的“康熙将军”,现在看起来最多只有四成可能是自己的真阿玛!
......
就在胤礽和孔圣公受命东征,准备大张旗鼓的向伊犁草原进军的时候。
在南京应天府内城的太平门内的北安门大街上,数十骑快马,飞也似的在宽阔的大街上驰过。
这北安门大街的道路,都是青石铺地。马蹄铁敲击在路面上,不时溅起点点火星。马上的骑士,簇拥着一个粗壮的大汉。正是“胤武穆”和孔圣公要对付的那个策妄阿拉布坦,他打仗的手艺可比他叔叔噶尔丹强多了,也比康熙汗、孔圣公他们预料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