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给自己打完气的吴玠,放下了思想包袱,闻听鼓声大作,他催战马冲入骑射场中……
此时,在高高的点将台上观看骑射比试的赵吉,从翻身下了战马的岳飞身上,移到了吴玠的身上。
赵吉知道,在历史中吴玠虽没有位列中兴四将,但是,他却是对南宋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一位抗金守蜀的名将。
赵吉看到,吴玠那般纵马以飞奔在骑射场中。
吴玠让胯下的战马保持着慢跑,速度并不是特别快,但是也还附武举会试骑射时所要求的马速。
吴玠在进行骑射时,是保证稳中求准。他没有使用岳飞那般花哨的左右开弓,也没有用镫里藏身和犀牛望月的招式去射箭。
吴玠在骑射过程中,射出去的十支箭矢,皆显得中规中矩,却甚是实用。
……
“嗖!”
“嗖!”
吴玠骑在向回慢跑的战马背上,侧扭过身,弯弓搭箭,向后射出了两箭之后,他在此次比试中的十支箭矢已经全部射完了。
赵吉看到吴阶在骑射时,并不像岳飞那般求快,也没有岳飞那种技惊四座的镫里藏身和犀牛望月的骑射动力,可是,吴玠却能箭箭命中远处的鹿子。
此时,吴玠已经将十支箭矢全部射完,他骑着战马回到场边,待住缰强,望向已经骑射完皆正在场边的岳飞,他长出了一口气。
靶场上的后部考官通过手下小吏的禀告,已经将吴玠的骑射成绩登记在册。
随后,他高喊道:“径原路武举解元吴玠,在此次会试骑射成绩为十分。”
在场边的众武举子,又是发出了连连的惊叹之声。
“哇!”
“又一个骑射满分!”
“……”
众举子真的是难以置信,岳飞创下的神射记录,这么快就被吴玠给平了记录。
在场边的众举子中,对吴玠夺得骑射满分最为真心实意高兴的便是其胞弟吴璘了。
吴璘跑到吴玠,高兴道:“恭喜兄长,骑射满分!”
“哈哈哈。”吴玠高兴得大笑后,他对吴璘嘱咐道:
“贤弟即将登场,要稳中求准,莫要学岳飞炫技!”
吴璘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
此时,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凭栏而望的赵吉,听到考官报喊出了吴玠的骑射成绩后,他望向远处的骑射场的箭靶鹿子,有点看得不太清箭矢射中的位置。
他便对内侍宦官命令道:“将朕的望远镜拿出来。”
内侍宦官遵旨,打开一个用黄绸包裹的长条檀木盒,小心翼翼地取出了单筒望远镜,双手献给了赵官家。
赵吉身后的领枢密院事、燕国公郑居中、御史大丈曹辅、少宰李纲、枢密副使宗泽等当朝大员,皆非常疑惑。
他们不知道赵官家正用那单筒的物件,架在右眼前,向远处看,又能看到什么呢?
赵吉正用着这个单筒望远镜,他在去年征方腊归京后,便凭着自己这个穿越者的知识,让京城器物制造坊根据他的设计而制作出来的。
赵吉在大宋制作望远镜时,所需要的玻璃透镜,是他利用所知道的生产玻璃原料石灰石、纯碱和石英等原料,经过不同比例让制造坊炼制出来的。
当然,现在京城器物制造坊还没有办法大量生产出玻璃,只能每月生产出用于制作一百来个望远镜所需的玻璃。
而赵吉所设计的这种望远镜,是采用他所知道的开普勒式望远镜原理进行设计的。
公元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
后世的开普勒式望远镜,由于其性能优良,多作军用望远镜。
不过,刚研制出来的开普勒式望远镜,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间增加正像系统。正像系统分为两类:棱镜正像系统和透镜正像系统。
赵吉设计出的这种普勒式望远镜,在物镜和目镜中间加的是相对简单的棱镜正像系统。
此时,赵吉通过望远镜,看到方才吴阶射出的那十支箭矢,分别射中了箭靶鹿子,只不过射进鹿子中心的只有六箭,其余四箭只是射进了箭靶鹿子的边缘。
其实,在大宋武举考骑射时,武举子骑在奔跑的马背弯弓搭箭,只要能射中用鹿皮的靶子上,即便是不射到靶心,也是算作那一箭得满分的。
毕竟,在武举骑射比试中,那用鹿皮做的靶子实在是太小了。它只有五寸长、三寸高,骑射者还必须骑着奔跑着的战马,距离【鹿子】至少五十步远去射箭。
故此,吴玠虽然在骑射中马速不那么快,但是他也都是按照规则去做的,没有违规,他的骑射满分成绩是有效的。
岳飞和吴玠骑射完毕后,接下来出场的是吴璘、杨再兴、牛皋、王贵、张宪等武举子……
在点将台上的赵吉放下望远镜,回头一看,郑居中、曹辅、李纲、宗泽等人,皆是非常疑惑地看着他手里拿的望远镜。
赵吉微微一笑,道:“梁大官,让内侍将朕带来的箱子打开,借给诸位爱卿每人一个望远镜,以便能看清武举骑射比试。”
梁师成立即满脸堆笑道:
“老奴遵旨。”
………
当郑居中、曹辅、李纲、宗泽等二十余位朝廷大员,拿到了赵官家借给他们的望远镜,谢恩之后;
他们这些饱读诗书、阅历无数的朝廷大员,学着赵官家的样子使用望远镜,再去看那么远的骑射场上的箭靶鹿子时,犹如近在眼前。
这可把他们震惊得不得了。
郑居中惊呼道:“赵官家如天人,设计制作之物,可谓是千里眼啊!”
曹辅也惊呼道:“方才微臣险些进谏:‘官家何故沉迷于此玩物乎?’
万万没有想到,用过此望远镜,乃是微臣之错矣!”
李纲和宗泽却几乎是异口同,惊喜地大呼道:
“此望远镜,若用于军中,岂非可窥百里外之敌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