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在大明王朝之前,比如宋朝,王公贵族,士绅大户推崇的是羊肉吃羊肉是有钱人的生活习惯。
当年有人说“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这就是说,三苏的文章背熟了,以后能高中,高中了就能吃羊肉,背不熟,就只能吃菜羹。
将羊肉与考中挂钩,本身就意味着羊肉是大户人家、权贵们家常菜。苏东坡喜欢吃猪肉,还写了《猪肉颂》,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之类的话。
搁宋时,权贵大户是不怎么吃猪肉的。元朝更不用说了,一辈子吃羊肉长大的民族,不把羊肉带过来自然是不算完的,羊肉依旧在元朝权贵菜谱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在元末明初,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因为打架……
要知道宋代虽然憋屈,打的胜仗不多,但宋代不缺羊,那是因为辽、西夏在用羊来换取宋朝的各类物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辽甚至还想玩经济战,封锁羊出口来削弱宋朝,只是后来想了想,封锁的不过是权贵的嘴巴,貌似没多少效果,这才作罢。
元朝不缺羊肉,也是因为有牧场。
可轮到老朱了,转圈一看,完了,牧场还在元廷手里,王保保就在塞外啃羊肉呢,可偏偏这些羊,送不到大明手里来。
养羊,尤其是供应大批量的羊,需要广阔的牧场,可大明王朝的控制区,大部分是农耕地区,牧场本就不多,找到几个不错的牧场,还得拿去养马,哪里能拿去养羊……
羊数量锐减,而猪数量却在增加。
食物供应情况的改变,似乎也改变了大明人的口味,偏向猪肉逐渐压过偏向羊肉。就以句容县城的情况来论,羊肉铺子只有两家,而猪肉铺子却足足有八家。
再说了,羊一胎才生一两只,而猪一胎可以生十只左右,据周茂说,嘉兴府有母猪一胎产了十四个崽子。
从市场需求,从销路,从养殖效益综合考虑,养猪明显强过养羊。
翌日。
南周里长周喜、周科,老人周知早早到了县衙,顾正臣简单点卯处理了下文书,便将三人引至二堂。
落座,奉茶。
顾正臣看着忐忑不安的三人,笑了笑:“此番召你们来,并非问责,也非是南周出了事,而是本官有一件事选择了南周,需要你们鼎力支持。”
老人周知连忙表态:“县太爷但有吩咐,我等自是拥护与支持。”
顾正臣满意地端起茶碗:“本官打算以南周为养殖试点,发动南周二百零八户百姓,家家户户养猪。猪崽子县衙已经差人去购置了,不日便会送来。”
“啊?”
周知傻眼,周喜与周科两个里长也目瞪口呆。
养猪?
还家家户户?
我的县太爷啊,你这不是给我们添麻烦嘛,这再过一个月都要忙夏收了,大家都会忙着收拾地里的庄稼,哪里有什么闲心思去养猪去,没人手,没精力啊。
周知见顾正臣不像是在开玩笑,紧张地说:“县太爷,这养猪,如同家里添了个娃,总需要人手照顾。当前夏收不远,还要秋种,秋种之后还需要忙田地,待秋收之后,空闲下来也就到腊月里了……”
周科连连点头:“一年四季,百姓家中闲散时不过是冬日,大家可没法子好好养猪,万一养不好,死了,这岂不是亏大了。再说了,百姓家中无余财,也置买不起猪崽。”
顾正臣品了一口茶,然后搁下茶碗,从桌案上取出一张纸张,递了出去。
周喜见状连忙接过,看了看之后,脸色微变,对周科、周知说:“县太爷的意思是,猪崽子不需要百姓先出钱,县衙以借贷的方式来赊给百姓,待猪卖出之后,偿还猪崽子的钱便可。”
“借贷,这,这……”
周知很是为难。
现在百姓家好好的,凭空头顶上多了一笔债务,这是谁也不想干啊。
周知为难地看着顾正臣,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