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天柱上将、秦王长陵顿首:
伏自渝虏寇乱以来,起于边陲,常怀捐躯赴国,雪复仇雠之心,披肝沥胆,筚路蓝缕;至太宗嗣位,奋三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都上京,定天下,五夷宾服,蹶角受化;御宇内,四海承平,诸侯凝一。及至陛下,执大周神器,携先帝威灵,六合宁定,八表无尘,国家大治。
臣本愚陋之人,年少从戎,蒙先皇爱重,陛下信赖,使臣长陵待命行伍,弱冠就藩。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贬膳废乐。
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军旅,曾未十年,领天柱上将,位在王公上,品秩逾勋略,恩数视阁辅,又增重使名,令臣忝蒙圣德,开府建节,宣抚诸路。
今者冯弘献表,欲以三郡归附,共沐王化,而陛下又益臣军马,使济恢图,万一乘隙可入,则提兵直趋辽畿,据扶余、安市、玄菟,以号召五路叛将,顺奴闻之,必舍锦州而遁,则松山、兴城、辽阳可以尽复,至于辽西诸郡,臣弟付之苏明朔、胡佐玉,亦可立下。望陛下承天应民,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渤海,唾捭燕山,终于扫灭渝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复中原往昔之疆,臣不胜欣喜,无所遗恨,因上表具奏,臣萧长陵伏首再拜。”
御书房内,燃着淡雅的龙涎香,窗外飘着飞雪,显得格外寂静。
此刻,正值申时,大周天子萧长耀,身穿一件淡蓝色帝王便服,正襟危坐在那张冰冷的皇座之上,一言不发;下站的文武公卿,诸如宰辅高鼎丞、宣国公凌韬、散骑常侍谢阳等朝中重臣,尽皆屏息凝神,异常紧张地注视着坐于龙座上的皇帝陛下,眼神错乱。
偌大的御书房,一片死寂,天子冷然不语,臣公噤若寒蝉,唯有呼吸之声可闻,压抑到了极致。
只见,那方明黄色的宽大龙案上,奏疏堆积如山,萧长耀一脸平静,冷冷地浏览着那道呈在自己面前的奏疏,目光愈发幽寒,深邃不可见底;标准的金错刀,笔力遒劲,犹如大周帝国的一山一水,映入了这位帝王凌厉的龙眸之中。
这道奏疏,便是萧长陵请缨收复辽东的上表,而在这份平辽奏疏之下,附着冯弘所献降表,以及营州治下的户口籍册与账赋账簿,摆在了天子的案前。
忽然,萧长耀移开目光,执起一柄翡翠书拨,轻轻翻开那一沓厚厚的户籍账册,时不时发出“哗哗”之声;然而,越往下看,萧长耀的眉头,反而越皱越紧,仿佛两条铁链死死地缠绕在了一起。
砰!
萧长耀将书拨掷于案前,面露一丝不屑,森寒地冷笑一声。
“哼,这冯弘……,不过是一介北渝叛逆,做大周的奴隶都不配,怎么敢随便地给朕上书!”
天子冷冰冰的话语,透着一抹杀机,下站的三位公卿,不禁浑身一抖,纷纷垂首不语,无人敢去直视陛下那双杀气凌人的眼睛,更没人敢第一个应答;最后,还是凌韬率先出列,缓缓开口。
“陛下息怒。冯弘乃公孙旧部,素以勇略名冠辽东,此番归诚,盖因不满其主猜忌,故来请降。昔日,孟玄成弃南楚降我大周,为先帝所重用,授颍川郡守,今日焉知冯弘不会是第二个孟玄成呢?!臣以为,若冯弘来投,陛下当严辞斥其附逆之举,再以国朝之礼仪教化之,感染之,如此恩威并施,方可令其永为大周顺臣。”
当听完宣国公的一席话,萧长耀原本寒冽的神色,才微微平和。
“宣国公所言极是。冯弘既来请降,我朝当以礼相待,朕若拒之,必让天下欲降者心寒,不如允其所请。”
话音刚落,萧长耀便傲然仰起脸庞,双目如电,直直地射向立于御书房中的这三位臣子,其中,高鼎丞身居宰辅,领袖文官,凌韬为一品国公,挂兵部尚书衔,乃军方之代表,至于谢阳,则是太保谢颢之子,更是贵妃兄长,与皇帝陛下亦是郎舅姻亲;半晌,萧长耀面无表情,整个人无喜无怒地沉沉开口。
“对了,秦王在奏表中说,此次营州归降,于我朝而言乃天赐良机,他欲提兵东向,会猎辽东,卿等意下如何?!”
一时间,御书房寂静无声。
相比于御书房的沉闷,此时此刻,这三位王公贵戚的心底,早已是翻江倒海,奔腾不绝;其实,当皇帝陛下亲口证实了那个足以震彻天下的消息之际,他们便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尽管,割据辽东的北渝余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萦绕在大周三代帝王心头的心结,朝廷也曾筹划发兵攻辽,彻底剿灭这支北渝政权的残余势力,终因各种缘由,未能实施,加之后来大周帝国灭楚亡燕,北击柔然,无暇顾及辽东,此事便被永久耽搁了下去。
可如今,秦王旧事重提,准备趁着营州归降,出动靖北精锐,收复辽东,讨灭公孙氏,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扫除这个困扰大周数十年的隐患;要知道,那位秦王殿下是何许人也?天下人尽皆知,那可是手握四十万虎狼大军,雄跨北境三州,剑锋轻轻一指,便可教无数英豪俯首称臣的靖北之王,他决定了的事情,就从来没有动摇过,因为,他,那个名唤萧长陵,字汉卿,小字阿瞒的男人,是这世上最强悍的枭雄,亦是这世上最恐怖的枭雄。
顷刻间,殿宇俱寂,三位臣公静默不语,敛容拱手而立。
暴烈的西北风,在窗外肆意咆哮,敲击得窗棂激响,发出“扑棱棱”的声音,仿佛欲要凿穿这死水一般的安静;室外,席卷而起的大风,此起彼伏,愈发衬托出了这座皇家御书房的庄严肃穆。
见三人沉吟不语,一抹冷峻的暗影,笼罩在了萧长耀的眉宇之间,大周天子神色遽变,轻轻拍了拍龙案,像是在宣泄作为帝王的情感,淡然说道。
“怎么都不说话?!平日里在朝堂上一个个不是都挺能说的么?!这会儿倒作壁上观起来了!莫非要朕挨个点名不成!”
萧长耀坐在高冷的龙椅上,沉默片刻,眼角余光便扫向了宣国公凌韬。
“宣国公,你是兵部尚书,又久在军中,你先说说吧。”
“是,陛下。”武勋出身的凌韬,仍是纹丝未动。
凌韬微整衣冠。
“陛下明鉴。臣一介武夫,若言语之间不慎冒犯了陛下,还请陛下宽宥。”
“爱卿但说无妨。”萧长耀眉头舒展,抬手示意。
“陛下,这辽东之地,多年以前便是中原故土,只因当初诸国乱战,藩镇林立,才被国贼田承嗣割让给了北渝,大周开国,公孙康远遁辽东,得柔然庇护,与我朝为敌,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现如今,大周入主中原,平定四方,唯辽东一隅尚未归复,仍在逆贼之手,倘若继续放任下去,早晚必生肘腋之患,为天下耻笑耳。故臣以为,陛下可趁公孙氏文恬武嬉,内外虚困之际,挥师征讨,定可一举灭之。”
听完凌韬一席侃侃而谈,萧长耀默然,目中却早已寒气迭加。
“依卿之见,朕若出兵辽东,该派何人为帅?!”
看似一句询问,实则是来自一代帝王的皇威与试探。
凌韬风度依旧。
“启禀陛下,纵观满朝文武,独秦王与长公主,军功最盛,陛下若委以统兵重任,可在他们二人之中抉择;然,长公主常年据守西北,统领镇西军,经略北地,非其所职。故而,依老臣之见,攻取辽东,陛下可以秦王为帅。秦王长陵,坐镇北境多年,累载从军,率靖北将士南征北讨,披坚执锐,功勋卓著,且在军中威名赫赫,令六师敬服,实为我朝第一战神,臣相信,以秦王之帅才,必能扫平辽东,诛灭叛党!”
倏然间,萧长耀微微勾唇,脸上浮起了一抹阴晴难测的笑容。
“哦!秦王!”
少顷,萧长耀双唇紧抿,蹙眉环视御书房中;很快,帝王皓如明月的目光,随即落在了谢阳那张文质彬彬的面上。
他伸手指了指谢阳。
“子野,你有何见解?”
众所周知,这位散骑常侍、鄄城侯谢阳,出身陈郡谢氏,乃是谢太保之子,贵妃娘娘的哥哥,是谢氏一族中年青一辈的无双才俊,又与陛下是年少挚友,正如当年的太宗皇帝与谢太保一样;因而,萧长耀与谢阳,一为至交,一为郎舅,非寻常君臣可比,皇帝问他,似乎也顺理成章。
“陛下。”谢阳长身玉立,五官愈发明晰,眼神缓缓从天子身上挪开。
“启奏陛下,臣是文官,不懂军事,然臣自幼秉承庭训,潜心经典,对征伐之事虽不敢说烂熟于心,但也略知一二;陛下,《武典》有云,‘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用兵八荒之外,已违圣人之训,况且,先帝国孝未除,陛下初登大宝,如果在此时骤兴干戈,大举讨伐,不仅于礼制不合,更会将陛下置于风口浪尖之上,还有……”
谢阳欲言又止。
萧长耀见状,眸中寒光大作,满脸不悦地一挥龙袍。
“一股脑儿地说完,不要总是吐半截咽半截的!”
皇帝的脸色越来越冷,谢阳倒是面若朗月。
“陛下,微臣以为,辽东叛贼啸聚,行不义,抗天威,此非陛下之过,盖因当年天下纷乱,田承嗣为取悦渝廷,割中原往昔封疆以益蛮夷,公孙一族便逐渐染指辽东。本朝自太祖皇帝起,便欲设法收复辽东,然而,无论是怀柔,还是羁縻,均未能成功;在对待辽东的政策上,先帝沿袭高祖,并未对其兵戎相见。臣曾经听家父说过,皇始十七年,太祖南征之前,中山王曾谏议大军东征,一举平定辽东,太祖不纳,后又因太祖崩殂,此事便再未被人提及。更何况,天下人尽皆知,《孝经》有云,‘三年不改父之道,是为孝’,如今,先帝国丧方毕,陛下若亟于兴兵,外勤征讨,岂不是让陛下担上不孝之名吗!所以,出兵一事,还请陛下三思。”
凝望着眼前面如冠玉的谢阳,萧长耀眉峰微敛,脸上的神情平静若水,不禁多看了谢阳几眼,之前,他就听朝臣们议论过自己的这位妻舅:“喜诗书,好辞赋,宛然南朝一翩翩文士,非将帅之才。”这个评价,放在崇尚军功的大周庙堂,显然不是一个友善的评价;因此,萧长耀闻言之后,只能勉强地露出一丝微笑。
“高相。”萧长耀高踞龙位,森冷如剑的目光,直直地刺向了站在三人中央的宰辅高鼎丞身上。
“臣在。”
从廷议开始,这位紫髯碧眼的宰辅大人,便如老僧入定似的,始终纹丝未动,一声不吭,仿佛这事儿与他无关;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从未在他的脸上留下任何喜怒哀乐的痕迹,永远都是面如止水的宁静。
“你就没什么想说的?!”
一代帝王湛若冰湖的言辞,明显凝聚着一股慑人的寒冽,让人瑟瑟发抖。
然而,高鼎丞依旧不动如山,仅是微微向前挪了半步。
“陛下恕罪。臣……,身为国家宰相,兼领尚书仆射,在百官与诸将之中,举贤荐能,本该是臣的职责,臣自当直言不讳;然百官之上,天家血亲之间,就不是臣所能妄言的了。所以,在臣进言之前,伏望陛下可以恕臣狂悖之罪,臣,才敢斗胆直陈。”
萧长耀笑了。
“哈哈,想不到高相国也有怕的时候。你放心,大周祖宗家法,向来以宽仁为本,本朝以武立国,以文治国,从不刑戮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亦不因言治罪,并鼓励进谏,爱卿尽可直言,无论你今日说了什么,朕都恕你无罪。”
“谢陛下!”高鼎丞长长施了一礼,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在天子龙目的注视下,高鼎丞缓缓开口。
“陛下,臣,不赞成出兵,即使出兵,臣也不赞成由秦王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