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真的成了!”
王振华看着屏幕上稳定平滑的曲线,激动得几乎跳起来,“高顾问!太神了!
您一下子就找到了病灶!”
困扰团队数日的难题,竟然被一个看似基础但被环境细节掩盖的预紧力问题解决了!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次深刻的实践教学——理论必须结合具体的物理环境。
这个小高潮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团队协作更加紧密高效,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李明远在修复复杂的刀库换刀逻辑时展现了惊人的逻辑思维和编程能力;
张伟凭借一双火眼金睛和黄金手感,在极其苛刻的几何精度恢复。
如X/Y/Z三轴直线度、垂直度、A/C旋转轴的轴线交点精度上立下汗马功劳;
汗水、油污、争论、反复的失败和微小的进展……时间在精密测量与调试中悄然流逝。
终于,在一个黎明将至的凌晨,当最后一项联动精度补偿参数被小心翼翼地输入系统,高晓光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那个象征着希望的启动按钮。
嗡——!
低沉而有力的电机启动声响起,不再是之前病态的喘息,而是宛如沉睡巨龙的苏醒低吟。
冷却液泵开始工作,发出欢快的嘶嘶声。
巨大的机械臂,在数控系统的精确指令下,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流畅度和精准度,沿着预设的复杂空间轨迹优雅地移动。
没有异响,没有卡顿,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令人心醉的机械韵律之美。
“上料!试切!”高晓光沉稳下令。
一件用于测试的、结构异常复杂的航空钛合金试件被装夹上工作台。
加工程序启动。
高速旋转的合金铣刀切入坚硬的钛合金,发出尖锐而稳定的切削声。冷却液形成的白色雾气在灯光下升腾,笼罩着机床,宛如仙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当加工程序结束的提示音响起,机械臂归位,试件被取下时,整个车间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负责测量的张振华和他带领的小组身上。
测量室内,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声。
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
明亮的灯光下,张振华神情肃穆,一丝不苟。
他先用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CMM扫了整个工件的三维轮廓,然后拿出瑞士进口的电子千分尺、气动量仪、光学投影仪等压箱底的宝贝,对几个关键的位置度公差、形状公差平面度、圆柱度、表面粗糙度进行了近乎吹毛求疵的复测。
每一个读数,他都反复核对好几次,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嘴里无意识地、极小声地念叨着:“老天保佑……一定要成……一定要成啊……”
时间仿佛凝固了。
终于,当最后一个关键孔径的圆度测量值定格在0.006毫米,所有测量数据汇总完毕,全部落在0.003毫米至0.01毫米之间,完全满足甚至超过了设计精度要求时!
张振华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他高高举起手中的测量报告单,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颤抖、嘶哑,却如同惊雷般响彻整个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