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使用丝绸定装弹后,射速提高到一分钟四发的水平。如果使用纸包弹,还需要用牙齿咬开纸包。
把火药倒进枪管,放入剩余的纸包裹的铅弹,好密封缝隙。
然后怼实,既不能太松,太松枪口向下容易铅弹滚出,火药撒出。就没法开枪了。
又不能太紧,太紧火药中空隙少,氧气不足,燃烧不充分,导致大量火药未完全燃烧就喷出,导致大量黑烟影响视野,还缩短射程。浪费军费。
单单是是这个怼的技术,就能把新兵练的逼疯。
所以杨凡直接发明了丝绸包裹的松紧合适的定装子弹,主要用通条推入枪管就好,燧石激发的火星可以直接引燃丝绸和火药。
极大的简化了步骤和节约了时间。
杨凡的定装子弹都是圆锥加长筒形的,结构上是钢芯外面包铅的。
这种设计,主要是因为钢芯的破甲能力强。
外面包铅是因为,铅比较软,在后面弄一个小洞,在火药挤压下的铅就会自动的变形,紧贴枪膛,防止漏气。从而提高射程。
这样,就把滑膛枪的有效射程,从普通枪弹的80-100米,提高到150米左右。在战壕里可以轻松打到河对岸以外七十米左右的距离。
战壕到河边五十米,河宽三十米,河的另一边在向外七十米都在有效射程内。
这种子弹叫米尼弹。
本来是线膛枪时代发明的。但是杨凡提前把它装备在了滑膛枪时代。
米尼弹,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装弹就很方便。
杨凡是用一根尖锐的钢芯,在外边浇筑铅,形成圆锥形底部凹陷的子弹。比历史的米尼弹更复杂。
加了钢芯后。穿甲能力极大提高。这是为了对付建奴的三层甲提前未雨绸缪的。
这种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一个木塞堵住洞底,发射时燃气压迫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紧贴枪膛。
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使燃气无法外泄,米尼弹解决了前装枪装弹困难,滑膛枪射程太近的问题。
杨凡的改进使得步枪超过其他武器,成为此时战场上的决定性武器。
但米尼弹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只能用很软的合金例如铅制造,这样弹头才易于膨胀。
弹头软,击中目标后会马上变形,停止作用很好,但穿透力太弱。
这也是杨凡加钢芯提高穿甲能力的意图。
击中盔甲目标后铅变形钢芯不变形,最终铅弹可能留在甲片表面,钢芯则会和铅包覆脱离,击穿盔甲杀伤人体。
同样为了快速膨胀弹头以闭锁枪膛,发射药只能使用快燃火药,而发射药的发展趋势是慢速燃烧,以便弹头能在枪膛内得到长时间的均匀加速,以提高初速。
这些缺点决定了,杨凡这些设计都是临时性的,为了应付此时的战场环境,以后还是要逐步发展线膛枪和后装枪的。
这些蒙古兵,他们根本没有披甲,只是穿着皮袍子。
十夫长才有皮甲,百夫长才有锁子甲。千夫长才有大明那种扎甲。有的是鱼鳞甲,有的是山文甲。一般都是缴获大明的。
第二轮齐射,彻底把被打懵的牧民吓破胆了。这个距离根本不用瞄准,一枪打死一个。只要正常发火,基本不会落空。
两轮发射后,阵地前烟雾弥漫。没办法,现在的发射药还不是无烟火药,打不了几轮前边就看不到了。
不过这里是山上,山风迅速的把烟雾吹散。
巴图是伊尔根的侄子,他父亲是上一任台吉。他父亲死后,台吉之位被他阴险狡诈的叔叔抢走,为了安抚部落里人心不服,才给了他一个千夫长。
此时第一排枪响,他就知道糟了。他不是那些无知的牧民,他知道火器。他一个激灵就滚倒在地。
然后他眼看着前面的人像被草原上狂风吹倒的牧草一样,噼里啪啦的倒了一地。
看的他头皮一阵发麻。生死一线间他瞬间领悟,这些人不是蒙古人,蒙古人那里有这么多的火器,而且使用的如此熟练。
中计了,这就是一个圈套,一个针对白音部落的圈套。但理智告诉他,此时此刻一定不要动,否则立刻就会被打死。
果然,不到两息的时间上面传来了换阵的脚步声。然后,他眼看着又伸出一排密密麻麻的火枪枪管。
他是玩过火铳的,他认出那么长的枪管,应该是鸟铳。这东西很准,可以打鸟,而且有效射程超过弓箭。
又是一阵弹雨劈头盖脸的打来后,他没有听到新的换阵脚步声,知道这是在装弹。
不能犹豫了,必须马上冲过去,和他们肉搏,否则这样轮换射击下去,有多少人也不够往里填的。
两轮齐射至少打死打伤了四百人。现在能冲锋的只剩下一千三百多人了。
巴图一跃而起,大声喊道:“他们在装弹冲上去,和他们白刃格斗,快!”
所有蒙古兵顿时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了悟了当前的处境,千夫长说得对,必须快速冲上去。
“胡拉!胡拉!”蒙古人怒吼着,不要命的冲了上来。
安三溪冷笑了一下,他太了解草原上的战争模式了。就那三板斧。
“开炮!”他冷冷的下达命令。
顿时,指挥所下面五个炮位上的三磅炮喷出了烈焰。因为装填的是霰弹,每门炮向下面蜂拥而来的蒙古兵喷出了一千颗小钢珠。
瞬间打出了四十度宽,三百米长的扇面。五门炮,射界达到二百度,基本无缝封闭了蒙古人三面围攻的战线面。
这些炮弹同样是丝绸定装的。霰弹用的钢珠是二愣子从废品里挑出来的锈迹斑斑的自行车滚珠。
铁屑和铁锈打进身体里更容易感染。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根本取不出来。只能持续发炎。之后死于严重感染。
一连串的炮声后,顿时战场上又是一片血肉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