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大军北上,再次出发!(2 / 2)

人数在两千至三千之间,共有战车两百辆。

每辆战车配备二十名士兵。

这些战车采用二轮轻车的设计,前方设有防御盾牌。

下装有多根长枪,用以抵御战马的冲击。

车上则装备了大量的火箭和佛狼机等火器,增强了远程打击的能力。

辽东旧将特别偏爱使用百子铳。

这种火器类似于大号的虎蹲炮,内部装填有数百枚铅子,射程可达一百五十步,即便是厚实的硬板或甲胄也难以抵挡其威力。

因此,在刘继虎的车营中,百子铳的数量相当可观。

除了炮手之外,随车的铳手以往多使用火箭和三眼铳等武器。

而鸟铳的使用相对较少。

然而,自从刘继虎分配到了一千杆精工制作的青牙军火铳,以及大量的威劲子药后。

车营中的火铳手数量大幅增加。

刘继虎本人武艺高强,无论是马背上的战斗还是地面作战,都非常勇猛。

他能够左右开弓,连续射出多支箭矢,有着非凡的悍勇。

在中军传来允许救援的指令后.

刘继虎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救援杏山堡的决定。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部下们也普遍倾向于救援行动.

因为他们的家属多居住在松杏地区,而且近期行军途中成功驱逐了不少建虏的哨骑。

加之中军大部队的临近,这些因素都给了他们不少勇气和决心。

更让刘继虎感到鼓舞的是。

据情报显示,围攻杏山的敌军仅有万人左右,披甲奴更是不足数千。

相比之下,刘继虎的救援大军加上杏山堡内的守军,总兵力超过一万几千人。

即便不能一举歼灭敌军,至少也能够稳定局势。

因此,全军上下都怀着立功的渴望。

在刘继虎的一声令下,大军如潮水般涌动,向着杏山堡疾驰而去。

从高桥到杏山的距离不过二十多里,沿途多为平坦的平原和河流。

当时正值午后,烈日炎炎,热浪滚滚。

四周是大片撂荒的土地,一片荒凉,无论山上山下,几乎看不到一丝绿意。

连日的干旱使得曾经波涛汹涌的大河如今只剩下涓涓细流,土地也被晒得坚硬。

但这反而便于大军行进。

面对上万建虏,刘继虎不敢有丝毫大意。

他迅速摆好了车营战阵,并以骑兵护卫两翼。

同时派遣快骑通知策应的祖大寿部,要求他们随时准备接应。

全军将士在烈日的暴晒下汗流浃背,衣甲湿透。

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严整的战阵,坚定地向杏山堡推进。

这场救援行动不仅关乎杏山堡的存亡,也是对刘继虎及其部下勇气和决心的严峻考验。

随着大军一路前行,前方的哨骑与清军的骑兵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交锋。

刘继虎不断派出自己的家丁精骑,有效地压制了建虏哨探,迫使其不断后退。

当大军渡过七里河后,刘继虎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由于援军的到来气势磅礴,无懈可击。

原本围攻杏山堡的清军被迫撤退,聚集在杏山北面数里之外。

杏山堡的围困得以解除,这是一项重大的胜利。

军中顿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

刘继虎立即向后方报告了这一捷报。

然而,尽管解了围,他却感到有些遗憾。

因为自己的军队未能真正投入战斗,未能发射一矢一炮,就成功解救了杏山堡。

这与他自己渴望取得更大战功的想法相去甚远。

环顾四周,他发现不仅是将官们,就连普通士兵也流露出了类似的遗憾之情。

好几位副将更是连连表示不爽快。

又觉得应该趁着军心旺盛,与杏山北面的清军展开激战,争取更多的战果。

在众将的劝说下,刘继虎经过一番犹豫,最终决定主动出击。

当大军接近杏山堡两里的距离时,驻守杏山的副将郑林义看到清军撤退,也抽调了三千人马出来与主力汇合,其中包括一千骑兵。

这让全军的士气更加高涨,决心更加坚定。

于是,大军集结起来,向清军发起进攻。

他们采取了车营步军居中,骑兵护卫两翼的阵型。

在距离清军营地不到三里的地方,清军那边响起了号角声.

显然是察觉到了明军的逼近,也开始展开迎战的队列。

在双方的不断靠近中,刘继虎注意到右侧不远处有一片低矮坡地.

他立即下令抢占这个有利地形。

让骑兵部署在山上,车营步兵则集中在山脚下的开阔地带。

这样既能够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守,又能够在必要时发动攻击。

……

在烈日之下,刘继虎站在山顶的帅旗旁。

目光如炬地审视着清军的阵地。

他看到对方阵营中旗帜如海,大军前方是一排排密集的盾车。

紧随其后的是身穿白色或红色盔甲的骑士。

刘继虎冷哼一声,对清军的战术不以为然。

这建虏虽改国号,却依旧沿用老旧的打法。

盾车在前,弓手与铳手在后,再加上死兵与锐兵的组合。

这种战术没有一点新意。

刘继虎自信满满地审视着自己的阵地布局,心中充满了信心。

他的军阵布置得井井有条。

首先在阵前设置了拒木,紧接着是装备有大量佛郎机、火箭等火器的战车。

还有精良的青牙军火铳和威劲子药。

战车后方是策应的步军,他们手持长枪、大刀和盾牌,形成了层层防御。

此外,军阵靠近山坡,后方安全无忧,还有骑兵守护两侧。

更为重要的是,如今军士们胆壮心齐,军心可用!

所以此战必胜!